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梁启超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全文

梁启超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全文

2018-03-22
版本 v1.0
字数 34057
阅读 4.9万
13
云协作成员 2
开问网
管理者:
告:
查看公告
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第三章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 第四章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他说“杀人须在咽喉处著刀,为学须在心体入微处用力。”(《答黄宗贤第五书》)。他一生千言万语,说的都是这一件事。而其所以简易直捷,令人实实落落得个下手处,亦正在此。

于是我们所最要知道的,是阳明对于一般人所谓‘知识’者,其所采态度如何。是否有轻视或完全抹煞的嫌疑,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作本章的结论。

阳明排斥书册上知识,口耳上知识,所标态度,极为鲜明。他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大理愈蔽......”(《传习录薛侃记》)。从这类话看来,阳明岂不是认知识为不必要吗?其实不然,他不是不要知识,但以为“要有个头脑”。(《传习录徐爱记》)。头脑(注五)是什么呢?我们叫他做诚意亦可以,叫他致良知亦可以,叫他动机纯洁亦可以。若没有这头脑,知识愈多愈坏。譬如拿肥料去栽培恶树的根,肥料越下得多,他越畅茂,四旁嘉穀越发长不成了。(《传习录陆澄记》)。有了头脑之后,知识当然越多越好。但种种知识,也不消费多大的力,自然会得到,因为他是头脑发出来的条件。有人问:“如事父母起见温凉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阳明答道: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此心若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做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凉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传习录徐爱记》)。

(注五:此是概括传习录中语。原文所谓头脑者,谓“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意思只是要动机纯洁,今易其语,俾易了解。)

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这句话便是知行合一论最大的根据了。然而条件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有了诚心(即头脑)碰着这件,自然会讲求这件,走到那步,自然会追求前一步。若想在实行以前或简直离开实行而泛泛然去讲习讨论那些条件,那么,在这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中,从哪里讲习起呢?阳明关于此点,有最明快的论说道:

“夫良知之于节目事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事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具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事变,而天下之节目事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缪,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答顾东桥书》)

这段话虽然有点偏重主观的嫌疑,但事实上我们对于应事接物的知识,如何才能合理,如何便不合理,这类标准,最后终不能不以主观的良知为判断,此亦事之无可如何者。即专以求知的工夫而论,我们也断不能把天下一切节目事变都讲求明白才发手去做。只有先打定主意诚诚恳恳去做这件事,自然着手之前逼着做预备知识工夫。着手之后,一步一步的磨炼出知识来。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今请更引阳明两段话以结本章: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大抵学问工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答欧阳崇一书》)

“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件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答顾东桥书》)。

正在加载……
举报
  • 动态
  • 大事记
展开
0条评论
更多评论
关联云协作
回到顶部
分享群

分享到微信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