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3-26
阅读 7.8万
3
云协作成员 6
开问网
管理者:
告:
查看公告

院校介绍

学长学姐说

视读工大

专业介绍

就业报告

四季校园

一、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京外唯一一所),是新中国第一所毕业生直接被授予工程师称号、研究生三年制的理工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二、 历史沿革

创建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10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4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19282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10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1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8月离任。

19381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1966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

1950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

19506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后来,学校决定6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7月至1956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

1954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解放后,一批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居于全国前列。

十年动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邵逸夫科学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哈工大成为全国首批博士授权单位。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与威海市政府签订了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协议书,经原中国航天工业部批准,1988开始正式招生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6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一汽集团共建的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

电机楼广场1997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扩建

1999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11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199911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哈工大签定共建哈工大威海协议。

2002年,哈工大威海分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10年,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三方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校有16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25个一级学科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力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2015年,哈工大的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

2017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71025日,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发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中国排名第十。

3.1 科研机构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研究中心,4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3.2 科研成果

朱镕基、李长春在高科会上参观哈工大展区

据2016年7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 “紫丁香二号”卫星,创下了中国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

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空间机械臂技术、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快舟星箭一体化技术、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等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3.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5年底,图书馆已拥有传统型馆藏425万册/件,电子图书192万种,引进国内外文献数据库73种,推荐免费电子资源51种,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4.1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8月底,哈工大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其中正高职112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副高职1534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75.7%;有两院院士35人(含共享院士18人),国家教学名师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9人、讲座教授15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1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4人(其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8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正在加载……
举报
  • 动态
  • 大事记
展开
0条评论
更多评论
关联云协作
回到顶部
分享群

分享到微信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