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
- 大事记
|
重置密码
|
验证邮件发送成功
如果没有收到邮件,请检查垃圾邮件,或点击重新发送按钮
查看我的邮箱
(60)重新发送
|
![]() 您已经注册成功
请妥善保存您的账号和密码 3s后自动关闭
|
![]() 您的密码已重置成功
3s后自动关闭
|
![]() 确认更改密码
|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
建议反馈提交
取消
|
绑定手机号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绑定
取消
|
合并账号发送验证码
合并
取消
|
设置密码设置手机密码,以后可以通过手机号登录
取消
提交
|
绑定手机发送验证码
确定
取消
|
合并账号该手机已注册,是否需要绑定账号?
确定
取消
|
提示取消
解绑并绑定
|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
扫描下载开问APP![]() |
有人说,婚姻好不好,看厨房就知道。这话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意味。
一对夫妻,走出去,可以扮演光鲜恩爱的表象,但是夫妻感情、家庭气氛究竟如何,透过一些以为没有联系实际上密切相关的部分去看,根本无法掩饰。
比如厨房。厨房的温度,差不多就是这个家庭的温度。
你尽管去看吧,一个冷冷清清的家庭,不会呈现出热气腾腾的厨房。反之,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必然有一个饭菜飘香的灶台。
古人言,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日常饮食起居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想把家经营好,未必要上得厅堂,但至少得有一个人,下得厨房,并且乐此不疲。
因为,厨房的烟火、酱醋的香味,比外面价格昂贵却不带情感温度的商品更容易把一个家暖起来。
——如果温馨、温暖属于此人追求的话。
听蒋勋的生活美学系列有声书。
在《创造环境之美》一节中,他说,会经常回想小时候的生活。记忆中,妈妈每天会讲美丽的故事,会打漂亮的毛衣,会做可口的饭菜。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物资匮乏,不像现在有机会品尝山珍海味,但是,依然怀念。
因为他的母亲,每天都会做非常好的晚餐,等着下班的丈夫和放学的孩子。仅仅一道面食,她都别出心裁,每天换花样切成不同形状,做出变化万千的款式。
这对小时候的蒋勋来说,是推开家门的惊喜,是放学回家的幸福。因为每天由饭菜带来的新奇,因为妈妈的爱,他非常愿意回家。
怎样的生活,算得上审美呢?
我想,所谓生活美学,并非要刻意做各种物质上的修饰与装潢,如果缺乏情感依恋,装修再典雅的空间,也不会带来归宿感,造型再精美的珍馐美馔,也难以引起一个人的食欲。
真正值得花精力去维护的居住环境,并非看得见的金粉金沙、雕梁画栋,而是在于内心感受的塑造。
美,来自内心柔情。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人。
阿姨明年五十了,依然扎很高的马尾辫,依然要强,易怒。她把半生精力全部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在饮食方面,阿姨对家人的照顾从不马虎。逢年过节,洗刮剖切,炒蒸炸熘……从清早开始,忙忙碌碌,忙到锅炉的热气散到窗玻璃上,水气淋漓,饭菜飘香,而她自己都抽不空来喝一口水。
每次回去,想打下手帮忙,总被拒绝,因为我慢慢吞吞的风格,在风风火火的阿姨眼里瞧不上,能做的是泡杯茶,见缝插针递到她手里。
阿姨倘若在网上看到某道菜的做法,觉得不错,便会记下来,可能再加上一些改造,就成为餐桌上一道新菜。这次中秋回去,阿姨做了炸薯条,刚端上桌,就被两个弟弟“抢售一空”,被评价说有肯德基里薯条的味道。
阿姨爱整洁,每顿饭做毕、吃好,收拾完残羹冷炙,她都要把不锈钢灶台从里到外、由上至下清洁一遍。我建议她两天洗刷一次,反正中午搞好了,晚上又要煮,太累。她宁愿让自己受累,因为厨房在车库,如果不搞干净,让邻居看到了不像样,自己看也会觉得不舒服。
每次回去,总看到厨房内蒸蒸煮煮、热气腾腾的样子,与之伴随的,有餐桌上推杯置盏的温情,有互相关怀的天伦之乐。
冬天,大人小孩都在家,阿姨会炸地瓜丸子、煎紫菜饼。这是我家一个饮食习惯。第一批刚出锅,她便喊:孩儿们,快来吃好吃的!话音刚落,两个弟弟哄抢而上。看着这一情景,外婆乐呵呵,感怀地讲起——
以前,村里有户人家,过年了,人家都开始做肉丸子,这对老夫妻当然也做。做着做着,两人哭了起来。为什么呢?膝下无儿无女,本应热热闹闹的新年,此刻冷冷清清,碗里的肉丸子越积越多,没人来吃……
所以,阿姨让我和俩弟弟一起抢着吃才好,哪怕她来不及做,也是开心的。
《饮食男女》这部影片看过两遍,其中就有浓浓的烟火气息。
故事中的父亲是位厨师,很有名气。已退休,每个周末会做一大桌佳肴,等三位女儿回窝吃饭。女儿们有自己个性,忙着各自的工作、恋爱。周末聚餐这一习惯,在这个家里成为维系父女四人情感的纽带,也是他们相互沟通的时刻,品着美食,说说最近遇到的趣事、烦人的人、自己的恋情新进展。
电影开头部分,是父亲做菜的特写镜头,两分多钟。寡言内敛的男人,一个人剖鱼,和面,将鱼尾拎起,在面粉里翻两翻,再下油锅慢煎,同时将五花肉去皮切片,橐橐橐橐,刀工娴熟。在他炉火纯青的厨艺背后,含着父亲对儿女的关爱,还有对日渐冷淡下去的家的气氛的尽心呵护。
可惜,当她们一个个即将飞出去,飞向属于自己的新窝,都不再愿袒露心迹,聚餐沦为形式,再鲜美的佳肴也开始食之无味。
这也让我想到与之相反的——演员赵又廷给人彬彬有礼、谦逊低调且不乏文艺气质的印象,这跟他从小所受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赵又廷说,父母给予他和哥哥很传统的教育,使得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比如每天保持阅读,比如吃饭时候不玩手机,不做其他任何事情,将注意力集中在饭菜和家人之间的交流上面。这些习惯,会让他裨益终生。
老屋内有一张菜橱,黄漆雕花的橱门上有两句对联,小时候认字不多,每一次都读不完整,自然也无法懂得。
此刻,我突然回想起来,原来是这样两句——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十四个字,有对天地食物的赞美,也含着对家庭和美的祝愿。调和的,既是菜肴也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当柿子红透,秋天也就开始深了。
这是在乡村,也是在回不去忘不了的少时记忆。
日头,是村里不识字的老人的钟表,四季草木的丰衰与五谷粮食的萌熟,让他们计算光阴流转。
当柿子熟透的时候,霜降已经走在路上。
就像木心在《九月初九》一文中所写:" 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
的确,草木有灵,谁家门前的菜畦像谁家的样貌,何人种的田禾像何人的秉性。
柿子树也是如此。
同样是一两棵柿子树,有些人家的清朗丰茂,有些人家的疏阔老沉,都不一样。
祖母的两棵柿子树敦厚,低矮,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可说的样子。被种在哪里,就始终在哪里。生于斯,长于斯,风霜雨雪,而后死于斯。
柿子一般不会在树枝上等熟,那样只会成为麻雀的甜点。一旦开始有熟的意思,就要采摘下来,藏入粮柜。
那时候,小麦、稻子、蚕豆、玉米、花生、黄豆,该进仓的都已进仓,该售卖的都已经售卖。早晚的阳光开始变红, 雨开始变冷,羊圈里的两只老骚羊开始在雨天悠悠地嚼豆萁。
查看粮柜里的柿子是一件带有期待的小事。今天看看,没熟。明天再看看,快要熟。几天过去,打开柜子,扒开麦粒,呀,可以吃了。
那种小小的惊喜,有点像什么呢?像一年当中就来那么一两趟的大姑姑,骑着自行车到来,临了门前路边,下车拐弯进来,祖母正好在门口,她笑笑地说,妈。
不期然而然的喜悦,就是某个空闲的午后,发现柿子居然熟了,好像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过这一点那样。
又矮又老的柿子树,家里总共有两棵,摘的时候分批,熟的时候也分批。河东莲香家给几只,南面彩娥家给几只,小姑姑家再留多少,祖母心里都做着打算。
如果当时分一杯羹给麻雀,让它也高兴高兴,柿子会不会更甜一点呢?
吃柿子需要小心翼翼,不能随意。
一手托着蒂,一手将皮向四面撕开,有点像拆开小礼品盒。一口迎上去,咬在云里的感觉,棉花糖那样甜的云。那种甜让人忍不住把皮也要轻轻啃一啃,有点涩,然后成了很涩。一小瓣一小瓣的籽,滑不溜秋,凉丝丝,就像当时的天气。
橘子、枇杷、梨,它们的叶子都是墨绿而暗淡,柿树的叶子十分明亮。玉米棒子掰回来的时节,柿树也忙着,忙着长叶子,纷纷繁繁层层叠叠。
事实上,柿树的叶子也会变暗,变老,最终枯落。然而,它只让我记得它明亮鲜绿的那一刻。因为那个夏天的那一刻,我正好从那一片难以形容的绿意面前经过。
再经过时,已经不是那种绿了。
在当下看似到处拼颜值的时代,大家变得分外注重容颜。尤其对于年轻爱美的女孩子,愿意花费很多精力用于美容和保养。其功效自然不可否认,实际上最长远的投资不在美容院,而是在书房。
颜值,指一个人的容貌数值。既然是数值,也就意味着,它可以根据一套评判标准进行量化考核。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连树叶都找寻不到相同的两片,何况人?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根本不可比较。
所谓颜值,我想,除了五官布局,包括由内而外的气质和韵致。不管你花费多少精力,使用多高档的化妆品,一张貌美如花的脸蛋就像一件易耗品,终会萎败。
一个人的气质、言谈举止间的涵养,任凭岁月雨打风吹去,它都经久不衰,从不迟暮的银幕女神秦怡、历经苦难依然精致生活的的名媛郑念,就是如此。
经济学家林采宜说:颜值是智商、修养的另一种表达。整容可以让你的五官布局变得更美,但不会因此拯救的人生,如果你的小宇宙里没有装着足够的智力,再好的容颜也只是大众的消费品。
这个小宇宙,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包括透露出的气质、修养。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越多,颜值越高。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这段话语,可以作为她传奇人生的注脚。
三毛不漂亮,但无疑是美的。
品读她文字,欣赏她照片,那些记录烟火日常的质朴文字充满的真性情,那些撒哈拉故事中蕴含的诗与远方的情怀,以及在滚滚红尘中走遍千山万水初心不曾改变的坚守……汇聚而成的独特气质,比娱乐圈千篇一律、努力媚俗的皮囊动人得多。
关于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人们只看到最具代表的金发、红唇、美人痣,却没有在意她对阅读的痴迷。
网上关于她的图片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阅读的身影。靠在书架前、趴在草地上、半躺在床上、坐在片场中……各种姿态,见缝插针。乔伊斯、惠特曼、贝克特、萧伯纳,这些西方作家属于她的最爱。
玛丽莲梦露的粉丝根据照片、访谈等资料整理出一份属于她的书单,结果发现,在其36年生涯中,阅读过或者关注的书籍,达到四百多本。
容颜再漂亮,终会衰败,只会带来惊鸿一瞥的乍见之欢;韵味与气质,让人久处不厌,带来细水流长的愉悦和感动。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反过来说则是: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卷有益,没事多读书少刷圈;与能够激发更好自我的人相爱,这些事可以提升你的气质,美化你的容颜。
人丑就要多读书。
这句吐槽之言,细品之下也有一番歪理——先天不足,后天弥足。 “就要”二字,强调容颜与读书之间的一种关系:你不美,还可以读书啊,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书籍却是一把美容刀。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苏轼在写给友人的诗作中这样说:“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眼里,这位叫作董传的朋友,虽然劣布粗衣,却因为饱读诗词而显得器宇轩昂,非同常人。
作为苏轼得意门生的黄庭坚,同样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
在这些文人心目中,书籍,不仅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最佳来源,还可抵抗无情岁月的碾压,改善容颜,永葆青春,是居家旅行、乘坐地铁、窗口排队的必备良品。
台湾作家林清玄认为,通过多读书、多思考、乐观而自信、自爱而有尊严地生活来改变气质,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属于最深层的化妆。脸上的化妆只能算末尾之事。
董卿是观众眼中的女神,优雅、高贵,一出场,一微笑,一开口,气质不凡,好似周身散发着钻石般的璀璨光芒。
这份人近知命依然光彩夺目的知性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好习惯——读书。
读书,是在父母对她从小培养形成的习惯。在某次访谈节目中她说,每天睡觉前都会进行一个多小时的阅读,这是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已成习惯,无所谓坚持。为了安静投入地看书,她没在卧室里安装电视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手机也不会带进去。
董卿非常喜欢看《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值得花费时间去反复品读的,她认为还是唐诗宋词。在《中国诗词大会》主持过程中,观众不仅被她优雅形象所吸引,更是被她不凡的谈吐、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深深折服。
如果只许带三样东西进入荒岛生存,董卿说,她会选择书、种子、男人。因为这三样是生命延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有人曾在飞机上巧遇董卿,看见她全程都在看书。也有人以前经常在南大图书馆,看到沉浸于阅读之中的董卿。
常年的阅读赐予董卿玉骨雪肌、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容颜,更让她拥有古典书卷气息的美。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给全世界的女性提过这样一条建议:多读书吧,知识是唯一的美容佳品。
天生丽质固然是一种幸运,漂亮皮囊也可以一时讨巧,唯有通过读书、旅行、修身养性获取的好气质,才是具有智慧之美并且历久弥新的高颜值。诚如这样一句话:
若有诗书藏心中,岁月从不败美人。
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其他时间便是去忙着赚吃饭的钱,实在没多大意思。
闲来重读三毛的文章,看到这么一句话,觉得挺有嚼头。孤家寡人也好,出双入对也罢,如果将心思全部用于赚钱,珍馐美馔摆在面前,也会食之无味;一个人只要不是十二分功利,心中多少怀有一些生活情趣,就算粗茶淡饭,也能唇齿留香。
如果把经营婚姻比作做饭,那么,吃喝拉撒、赚钱养家属于不同食材,情趣则是盐——平淡生活全靠它调味。
三毛在文章中说“实在没多大意思”,而现实中,她把自己与荷西的饮食男女调配得有滋有味别有意趣。
在撒哈拉,荷西负责赚钱养家,三毛除了负责貌美如花之外,还管一日三餐。和大部分女孩子一样,三毛讨厌家务,但是她喜欢做饭。
一只洋葱,几片肉,锅子里一炒,端上桌子便是一道香气缭绕的菜肴。烹饪艺术让她感到神奇。
有一次,她用家人从台湾寄来的食材做了一道粉丝煮鸡汤。下班归来的荷西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夹起粉丝问这是何物。
诗意如三毛,她是这样向丈夫科普的:这是雨,春天下在高山上的第一场雨,一根根冻住,山民采摘背下山来卖,非常珍贵。荷西信了,春雨吃的津津有味。
如果长时间吃腻了牛排,荷西会向三毛撒娇说,想吃岳母寄来的“春雨”了!
有一次,荷西老板要来参加家宴,还特意点名要吃中国菜笋片炒冬菇。为此,三毛早早准备食材,布置餐桌,装点餐具,忙碌中还不忘将自己打扮一番。
最妙之处在于,她能用一盘黄瓜炒香菇冒充笋片炒香菇,以假乱真,获得客人“这是一生吃得最好的一次嫩笋片炒冬菇”的赞誉。总之,色香具备,宾主尽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可是像三毛这样,只要一点普通食材,足以让她变出各色花样,满足爱吕亲朋的食欲。要说诀窍在哪儿,我想到电影《食神》当中,周星驰在厨艺大赛中挥舞刀铲道出的一个字:心!
用心,就能做好一道菜。
用爱,才能经营一个家。
杨步伟是民国时期个性鲜明的才女,难能可贵处在于她出能上厅堂,入能下厨房。
杨步伟从小独立特行,做事有主见。
十六岁,为获得婚姻自由,坚决推掉家人为她定下的婚约。
二十二岁,担任中学校长。日本留学归来,与好友一起创办中国第一所妇科医院——森仁医院。
三十二岁那年,她与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留学归来的哲学博士赵元任结为秦晋。
本来属于事业型女强人的杨步伟,因为这份爱情和婚姻,甘愿退出事业舞台,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一心一意照顾好赵元任和子女,去除他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赵元任后来能够成为中国语言之父,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杨步伟这位始终在背后尽力支持他的女人。
后来移居美国,生活艰辛,经济拮据,她通过做手工活补贴家用。
最让人敬服的的是,杨步伟为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改善家人饮食,让家人能在吃饭上获得享受,她在平日做饭过程中不断研究、琢磨,长期以往,最终集结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食谱》的菜谱书籍,胡适作序,赛珍珠导言,丈夫赵元任注释,在后来翻译成各种语言,风靡一时,成为当时“煮”妇们最流行的参照书。
翻至目录,普通不过的一味“鸡”,就有冬笋炒鸡丝、纸包鸡、宫保鸡、白切鸡、凉拌鸡丝、油鸡、鸡蓉紫花……
在这些不同名目各色花样背后,是一颗专注做好一道菜、做好每一顿饭的心。
教育家傅斯年有这番评价:“赵太太是女子豪杰,女中英雄。她是既管理得了国家,也能下厨房做得一手好菜的女子,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女子能人。”
如《道德经》中有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可是对于杨步伟的丈夫及家人来说,这份为家人烹小鲜的情义才是弥足珍贵。
在一日三餐草草了事,或者每天都被“今天吃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时,有人愿意变着花样,用着心思做好一道菜,盛出锅、端上桌,然后微笑着对你说一句:“尝一下,滋味如何”,这大概要算烟火人间中的幸福一刻了吧?
很多女孩子讨厌做家务,十指不沾阳春水,说起来是因为不会做饭。其实,世上有很多事,不是不会,而是不愿。
爱是一种动力,爱让我们为之愿意尝试一切、突破自我。
爱情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但是包含了一日三餐五谷杂粮七情六欲。
爱一个人,就会愿意为他洗手作羹汤,与他饮食男女炊烟袅袅,一起过热气腾腾五味俱全的生活,给予彼此最世俗、也是最贴心贴分的烟火。
“秦淮八艳”之一的明朝女子董小宛,自己对饮食要求很低,咸瓜配泡饭就是一餐,只因爱人冒辟疆对甜食、腌制食品感兴趣,董小宛从此便对制作美食用起了心,以诗意、以情趣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食物。
她精心制作数十种花露,香气四溢,供冒辟疆饭后消渴解酒。
平日里还做桃膏、瓜膏、腐乳等精致食物。冒辟疆在散文集《影梅庵忆语》中对这些都有详尽描写。
在他眼里,正是因为小宛这份心思,才“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
在离别的日子里,她又烹制酥松香甜的酥糖,托人带给冒辟疆,以此慰藉心中思念,成为流传至今的董糖。
一花一露,一膏一糖,足以可见董小宛对自己丈夫的情深义重。
无独有偶,还有清朝的沈复和芸娘。
沈复好客,闲来无事喜欢呼朋引伴畅饮一番。每每这个时候,芸娘担当厨娘,即便寻常食材,菜蔬鱼虾,经过她亲自烹制,端上饭桌,总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芸娘清楚沈复平日总喜欢吃点喝点,便特意为他“私人订制”了梅花盒这种精美餐具,既俭省食物,又为日常饮食平添赏心悦目的意趣。
多年之后,佳人逝去,曾经的品诗论画,曾经的曲水流觞,让沈复一个人怀念不已。
邀一知己,红尘作伴,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是人世少有的潇洒浪漫;
有人甘愿褪除繁华,安于平淡日常,与你并肩共立黄昏,悉心问你粥可温,更是珍稀的世俗幸福。
如果有人,愿意为你关心粮食和蔬菜,不要怀疑,那便是最诚恳的爱意。
表弟生日,我回了趟海门。临近中午,去课外补习班接表弟,顺路将预定好的蛋糕取回。
回去途中,大家闲聊。表弟问,姐姐你生日什么时候?
我想了想告诉他:“还早呢。”
开车的小姨补充道:“姐姐是11月3号的。”
我心里轻轻一震,没有说什么。
在接下来相对沉默的两三秒里,我以为小姨会意识到自己记错,也以为坐在副驾驶上的外婆会纠正她。事实上,都没有。
小姨继续告诉表弟:“妈妈是10月3号的,姐姐是11月3号的,舅舅是9月3号的,我们家的人跟3杠上了。”
当她说到“杠上了”的时候,声音里几乎带上笑意。
“舅妈呢,舅妈生日是什么时候?”表弟又问。
“舅妈啊……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小姨回答。
对于舅妈的这等糊涂,一车四人发出一阵哄笑。
窗外闪过一棵棵、一行行绿意盎然的灌木、紫薇花、高楼、商店、大大小小色彩斑驳的广告牌,我心里也感到好笑。
之前一位朋友说,笑话本质上是忧伤的。此刻,我突然觉得,反过来看,忧伤的事情有时候同样让人觉得好笑,而且,还不是苦笑。
我一点儿都不计较家人能否记住我的生日,反到觉得,忘记也并非坏事,至少心里轻松一些。只是,作为我的生日,也是我母亲的祭日,小姨怎么会记错呢,而且错得不知不觉,毫不怀疑。小姨记错,怎么连外婆这一回也没在意呢?外婆快九十岁了。
我的小花狗日日夜夜在脚边转悠调皮,某一刻认真看着它时,感到异常困惑,它是在哪个时间里长到现在这幅模样的呀?时间,真是让人惊恐,又难以理解。
外婆说老就老了,尤其近两年,每一次回去,都会明显感到她的龙钟,背一点点佝偻下去,一只耳朵听觉不行了,说话喜欢重复了,偶尔还夹带粗俗字眼……
越是一天天老去,人越是不服老,也越发会将心思从外面收回来放到对自己身体机能的感知上。
外婆,小姨,我,我们其实都是内心过于敏感的人,彼此清楚着各自的疼痛之处。
外婆上了年纪,我也开始老大不小。从小到大,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离别。每一次,外婆的挽留几乎极力到让人觉得盛情难却的程度。她知道我的脾气,每一次离别,依然要做一番徒劳。好像唯有努力过,才会心安。
这一次,同样如此。
“我又不是亲戚,没必要这样的。”
“你就是亲戚……”外婆抓住我的手臂说道。她没有客套,也并不是真的将我当做亲戚。“亲戚”一词不在她的敏感范畴内。
几乎每一次离开,外婆都要问上一句:“下一次什么时候来。”话一出口,她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于是忙不迭改口:“什么时候回来。”又或者是这样一种情形:“等你到家的时候……”“家”字刚吐出来,她又觉得自己“说错了话”,连忙改成“宿舍”……
这些时候,我总是装作并不在意的样子,事实上确实不在意。
她们是与我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的亲人,但是并不了解我。
我不是一个恋家的人,从来都不是,也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有家的感觉。所谓“回来”也好,“宿舍”也罢,能够让我自在独处的地方反倒更像“家”。
真正让我在意的,是她们自己的在意。这种自以为对对方伤痛之处小心翼翼的善意的避让,让我有点烦躁,也想念祖母。
祖母在世时,后来一两年,我去看望她,准备离开的时候,她同样会问一问:“下次什么时候来?”“等你到家的时候……”这样说,祖母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祖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大字不识一个,钟表也不会看,却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也最有真爱的人。她自己不懂,那便是无私的爱。
小姨开车送我去车站,窗外还是那片熟悉的景致。当下这个时节,紫薇花开得正盛,粉红的,桃红的,浅紫的,白色的,一簇簇,让人不厌其烦地地想看。实际上,也只能将目光停驻于此。
这些一闪而过的紫薇花,再次让我想起贾母的一句话,“今日有远客到来。”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姑苏老家,来到贾府。与外祖母、舅妈、众姊妹等人一一拜见然后坐定之后,贾母吩咐下去:“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这是一处。
夜宴。林黛玉对左一上位再三推让时,贾母又说:“你舅母和嫂子们是不在这里吃饭的。你是客,原该这么坐。”
在贾府,虽然有贾母对自己胜于其他姐妹的疼爱,更有宝玉的知心知己,林黛玉到底觉得自己寄人篱下, 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车窗外那些紫薇花,有些枝条斜逸而出,姿势好似射出的烟花。我不知道,林黛玉听到外祖母说自己是“客人”时,是否有块小石子扔进她的心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