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江徐十点读书签约作家精品作品合集

江徐十点读书签约作家精品作品合集

2018-09-17
版本 v5.5.7
字数 228955
阅读 14.4万
7
云协作成员 6
开问网
管理者:
告:
查看公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都是后知后觉的,

于是有了“时过境迁”这个词。


昨天4月1日,刷一刷朋友圈,都是怀念哥哥的文字和图片。看到有人分享《千千阙歌》这首歌曲,我转发到朋友圈,同时添上一段话:

很多年前,流行随声听。那时候我在一家单位上夜班,随声听里整夜循环的正是哥哥这首歌。音乐,是最温柔的陪伴。

一首歌、一本书、一件物品,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之所以在时间无涯的某一刻不期而遇时引起你别样的情愫,那一定不是对方本身的魅力,而是因为,它隐含了你一段人生境遇,以及那种境遇之下的心境。

那种境遇,即便当时不愿忍受,时过境迁,你会为之感到韶华易逝,过去种种,最终让人怀念。

那时候,周围能够聊天的人几乎没有,工作时间很漫长,感到很孤独,很不自由。

就是在那样一种境遇下,听这首《千千阙歌》,非常温柔、温暖,说不好是声音还是旋律,带来无限安慰,一句一句,好像在说着“没什么大不了的”、“总有一天”、“假以时日”,并非野心勃勃,而是深情款款地说在旋律流淌中。那一刻的音乐,除了陪伴,更是抚慰。

不自由的、很想逃离的境遇中,依然有好歌相伴的深夜,让我怀念。

微信图片_20180512190920.jpg

最近,在为某个平台写共读文稿,感想所触,忆起小时候的一种时光:

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很小,频道总共两三个,画面很不清晰,经常闪现雪花。最要命,也最让人无奈的是——今晚某个连续剧剧终,结果,停电了,很是扫兴。(那时农村晚上停电并不稀罕)第二天白天有重播,可是得上学,所以错过也只能错过。非常不甘,无限怅然。

人生无奈,大概是因为存在很多像这种错过也就只能错过的事情。比如春天,往年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又偷偷地溜。等它走了,我才知道错过了,又错了。但是能怎样呢?错过,也就只能错过,好在花落还会花开,春去还会春来。

真正不甘的事是,只有春去,没有春来。

耋耄之年的外婆想想觉得好不甘心。有一次她说,我是不是记错了自己岁数?

总说人应该服老,服老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站在高处认清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宇宙万物本质——不停息地变,有规律地变。

那段担心晚上停电,然后看不了电视剧结局的童年时光,让我怀念。那种当时看来天大的担心和遗憾,现在看来——多么微不足道。

要说一个人的青春从何时结束,我想自恋、臭美、热衷拍照,这些小事,大概可以算作青春尚否的分水岭。

现在,我依然会拍花草,拍风景,拍生活中让人会心一笑的场景,但是那份拍照的热情明显无法跟以前相提并论。

以前——说以前,其实已经好几年前——也不过几年前,会在上班的路上,特意在路边停下,只为拍一张太阳与船型路灯角度恰到好处的画面,会心血来潮,一手扶单车车把,一手用手机拍下自己骑着自行车并且长发飘飘的倩影,也会用一个中午的时间,拍下路边花坛里十多种被行人熟视无睹的野花,做成图片,逐一标注名字。

现在想想,那样自恋,那样臭美,那样好兴致,实在是心无挂碍的闲心闲情啊!

如今做不了,似乎是一种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做不到,因为做不到真真正正的随心所欲。所以正如友人所言,不完美,也不纯粹。

那种不担心上班迟到、不担心手机摔坏、不顾及路人眼光想拍就拍、拍得兴致盎然的时光,同样让我很怀念。

就像马尔克斯的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之所以能够获得重现,一定是它们曾经引起我们心湖或深或浅的波动,不管过去多久,回想起来,仍然余波淡淡,秋风微微。



骂人和唱歌还是有区别的


我是个五音不全的人,难以完整准确地演唱一首歌,但这并不影响我在音乐中感受不同的心情。

世界上,或者生活中有没有音乐参与其中,看似并无差别,其实截然不同。比如乘车时候,尤其一个人乘车,临靠窗子,街景一路闪过。如果来点慢节奏的音乐,不管路程长短,这段"无所事事"的时光就显得有点不一样了——如果你用心去听听那段音乐的话。

人生就是一朵幸福的花

有时候我会矫情地想,如果,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何时,都有音乐作为日常生活的背景,那该多好啊!这是不太容易实现的一件事,又不愿将音乐从生活中抽离,所以索性从一开始就不要,就让生活以它现在的模样——琐碎的、庸碌的、兵荒马乱的、身心不由己的日常承载不了百分百的唯美。于是,很多时候,我不主动听音乐。这样的矛盾是否滑稽可笑?

木心说:与战争相反的是音乐,到任何一个偏僻的国族,每闻音乐,尤其是童年时代就谙熟的音乐,便似迷航的风雨之夜,蓦然靠着了故乡的埠岸。

人生就是一朵幸福的花

然而我们似乎已经离故乡的埠岸渐行渐远,即便途中路过一摊埠岸,即便有难得传来欸乃之声,也很难掀起微温的心潮,有时或许连涟漪都不曾波动一下。

有一次,坐朋友的车,音响里播放的是《葬心》。这让我想起以其作为片尾曲的影片《阮玲玉》。张曼玉扮演的阮玲玉从一名无名女子爬到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影后。又从不同的男人那里,她不仅想寻求物质生活的保障,还希求情感慰藉,看起来好像是有点贪。红尘滚滚,人言可畏,最终,二十六岁的阮玲玉服药自杀,对错好坏,任凭世人评说。

电影接近尾声,阮玲玉躺在鲜花簇拥中,哀伤缓慢的歌曲响起,一直响着: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怎受的住,这头猜 ,那边怪,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

当我再次听到这首曲子,回想起影片中的爱恨情仇,想起影片外的生死之苦,心似化成水,连话都不想说。

作为路怒族中的一员,朋友在播放着这么感伤哀缓的歌曲时,还是出其不意地骂了一句粗话。那一刻,尴尬的不是人,是音乐。幸好音乐无知。我想,对于有艺术之心的来说,日常生活中听一首歌曲,让它戛然而止,也是一件略觉尴尬的事情——如果无心,另当别论。

人生就是一朵幸福的花

朋友对着窗外骂过一句后,我注意到汽车控制台上的饰物,按有弹簧的光头小和尚,汽车行驶过程中一抖一抖,眼睛笑眯眯,胸前写有"宽广"二字。我猜这几首曲风哀婉的歌不是朋友自己下载录入的,问之,果不其然。

忘了乐嘉还是谁,说过这样一种感受:在电影院看电影,荧屏上正当战火连体血肉横飞的惨状,或者主人公正经历生离死别的悲痛,你发现身边有人无动于衷地往嘴里塞着爆米花,非常享受的样子,不为荧屏上的气氛所动。这种麻木是难以忍受的。

难受也许不至于,但想想是有那么些尴尬。对于那些依然往嘴里塞爆米花的人来说,这种"对麻木的难以忍受"自然纯属矫情。

记得上中学时,英语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段子,说有一次出去游玩,碰见俩老乡吵架互骂,别处的人听了还以为他们在唱歌。

其实骂人和唱歌还是有区别的。


有人在远行,有人在怀念


周五回海门看望外婆。
吃晚饭时,我告诉正在冲刺重点高中的弟弟,霍金去世了。他倒是淡淡说了句“知道的”,阿姨却显异常震惊,继而追问道,真的?!她整天不是围绕柴米油盐,就是农夫赶黄牛似地管孩子,对离她生活很远的人事有这么大反应,着实有点出乎我意料。
她说,难怪白天我在手机上看到照片,就看到他一只头,没点开来看。
哈哈,就看到一只头。弟弟重复了一遍,同时笑出声来。
是呀,我就看到他一只头,缩在椅子里……霍金也算一代天才哦!阿姨强调“只看到头”。
外婆问,赫金?赫金是谁? 

……
以前翻过《时间简史》,没看完。听闻霍金去世,心里多少有点叹息,类似于失落。
这样的人,又走了一个,这个世界,不仅仅少了一个改变大家认知的人,尽管太阳照样东升西落,生活起居日常琐碎看起来毫无影响。
今天吃完中饭,点开手机,看到“李敖病逝,享年83岁”的新闻标题,心里着实一惊,意外、猝不及防。这种吃惊的感觉,在之前那些与现实生活无关联的名人、伟人、明星去世时从来没有过。
这种猝不及防的吃惊、吃惊之后的无声叹息,到并非因为多喜欢或者多痛恨李敖所引起,我对他说不上喜欢或者反感,只不过好些年前,对他的言论风格和情感故事起过一阵心血来潮的喜欢。
不管如何,像他那么敢那么坏那么狂那么嬉笑怒骂的人,越来越难出现。
其实这些人的离世本身并不让我难过,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当亲人、身边的人离开,如果要难过,也只能因为离开的人不能留在这个世上欣赏、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如果对方在世时也未必能够欣赏、感受呢?) 

而这一刻,让我难过的是:随着这些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最终再也难以找到一两个能够称得上“先生”、“大师”的人。漫漫岁月中,只有前仆,没有后继,我们所在这世间的内核,将会变成怎样一副景象?
如今出不了真正的经典,出不了传世之作,也实属正常。
不出所料,李敖今天被刷了朋友圈。 

也是今天才知道,原来我的朋友圈里有这么多人知道着、了解着、崇拜着亦或者鄙夷着李敖。有人说他骂蒋介石,哗众取宠,娶胡茵梦,始乱弃终。有人说他是个好作家,但不是一个好男人,是渣男。呵呵。 

大同小异的刷屏中,看到范子龙这样两句话:他终将被遗忘,他已经被遗忘。我说,不要急,再大的名人,也不过两天的事。 

赞同他的想法:一多半的怀念是为了装点自己,一多半的怀念是因为人生长闲,一多半的怀念是为了热点不失,一多半的怀念是为了对照批评,只有一小部分的怀念是真怀念,说白了,都是素材罢了。

 

诚然如此,昨天霍金,今天李敖,有的追热点的人忙活。社会现实如斯,没忍住用不怀好意的心思去揣测人心——是不是真如笑话里所言——卖伞的盼着下雨,卖扇的盼着天热,卖棺材的盼着……阿弥陀佛,首先是我自己太阴暗。

不希望终有一天,自己也变成今天厌恶的人,对此,无法说保证。可又为何去厌恶?

世道变坏,从什么开始? 

李敖在去年得知自己是日无多之后,写下公开信,其中有这样的话:

就想和我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你们可以理解成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次会面,“再见李敖”,及此之后,再无相见。因为是最后一面,所以我希望这次会面是真诚的,坦白的。不仅有我们如何相识,如何相知,更要有我们如何相爱又相杀。

不了解李敖,不了解他这一生有多少嬉笑怒骂完全出于本心,或者如人所言,到后来更多是圆滑世故的演戏,所以不敢妄下定论。能够相信的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二遍看李敖以上这段话时,我已坐在汽车上,窗外又是一年油菜花。阴天之下,油菜花擦闪而过,我在想:告别这件事,流行了千年万年,为什么依然不被我们所擅长?

“花开可要欣赏,然后就去远行。”这也是李熬的话。这一次,他将彻底远行。


生活的真味,在于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何味道


我一直无法辨清汤姆汉克斯与汤姆克鲁斯,但知道哪个是阿甘,也喜欢他饰演的这一角色。
世事轮转,历经沧海桑田,方显一番云淡风轻。大智若愚如阿甘,说过这样的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实属人生真谛。那份甜蜜,因为心怀期待和想象而更甚,会如愿以偿而欢欣,也会有违人意而失落。不管怎样,巧克力总会有的。只要活着,上帝就会不断赐予每个人一块又一块巧克力。
“阿甘”的另一部影片《荒岛余生》,可以说将这种人生观在波澜曲折的情节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延展。


“阿甘”饰演的查克是联邦快递公司的员工,爱岗敬业,工作起来争分夺秒,时间观念极强。
如果没有后来的意外,他将继续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与深爱的女友步入婚姻,事业有成,爱情甜蜜……

谁也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
在一次出差旅途中,乘坐的飞机失事,将他抛掷大海。醒来,他发现自己身处一座孤岛。环顾四周,荒烟蔓草,椰树林立。他一遍又一边呼喊,anybody?Anybody!anyboby……结果证实一个不愿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这里,荒无一人,连飞鸟都不见一只。
在这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荒岛,查克是怎样一天天适应、一天天接受、一天天麻木,在几欲绝望中残存生机的呢?

微信图片_20180512194026.jpg

查克手无寸铁,没有任何工具,抬头看看,穹庐苍茫,海洋浩瀚,方圆千里万里,只有他一人。
他用随身漂泊至岸边的充气游艇支撑起来作屋顶,用悉数飘来的快递包装的硬纸做地板,聊以遮蔽,这样就解决了住。
他借助快递盒内溜冰鞋底部的刀锋剖开树上掉落的椰子,椰子汁喝到腹泻,这样解决了吃。
千辛万苦学会钻木取火,燃起熊熊火堆的那一刻,一个人狂喜欢呼,忘却当下所处窘境,快乐变得简单。有了火,又捕到一只蟹,一根蟹脚足以让他觉得可口非常。
有些夜晚,星汉璀璨,是都市里欣赏不到的景致。有些夜晚,狂风暴雨,他只能蹒跚着,钻进阴湿岩洞,疲倦让他趴下就入睡,不再有力气担心恐惧。洞外已然雷电交加。

微信图片_20180512194031.jpg

身在孤岛,茕然一人,查克的内心并不荒芜。颠沛流离至此,幸有女友馈赠的怀表带在身边,打开盖子,就是女友的温馨微笑。他又弄拙成巧,将快递盒里的一只排球用血涂抹出眼睛鼻子嘴巴,取名“伟信”,成为唯一一个与他相依为命的朋友。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牛鬼蛇神、洪水猛兽,外界困难险境固然都成打击,最终击败一个人的,是失去情感依托后的孤独。
凭借对女友的爱与思念,还有“伟信”的日夜陪伴,查克一天天、一年年熬了过来。
他有想过自杀,最终放弃;有在黑夜看到远处的渔火,大声呼喊,希望之火最终没有靠近。
如果他愿意在这里聊度余生,影片名字就是“荒岛余生”,事实上他不甘心,换作任何人都不会甘心在此寂灭。影片的内容应该说是求生,而非余生。

微信图片_20180512194038.jpg

有一天,海浪带来一面帆,这面帆激发了查克的灵感。他花了很长时日,做好充分准备,在一个顺风顺浪的日子,带上“伟信”,划着自制木筏,驶向茫茫大海。
面前有些什么,结果会如何,一概不知。明确的是,他不愿在荒岛等死。所以决定冒险一搏。
临行前,他在岩壁上刻下:查克在此度过四年,现在他已驶向大海。
千辛万苦,越过海浪,再回首,望向渐行渐远的那座荒岛,查克欲哭无泪。
一艘航运海轮救出了他,将他带回久违的尘世。
尘世中,等待他的是热切欢迎他归来的朋友同事新闻记者们,还有以为他遇难身故然后跟别人结婚生子心里却依然爱着他的女友

——生活真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有时候,你以为拿起的一块甜蜜可口,剥开来放进嘴里,却是别有酸涩。乐观的人愿意告诉自己,没关系,说不定下一块就是甜美呢?

永远有下一块……

微信图片_20180512194044.jpg

死里逃生地归来,却发现朝思暮想的人已经离开。失落自然会有,好在他依然是那个一直奔跑的“阿甘”。
面对旧日老友,查克看似向对方诉说,其实是喃喃自语说给自己听:

我永远无法离开那个岛,我会死在那里,孤单地死去,我会生病、受伤或有其它意外,我只有一个选择,唯一可控制的,就是什么时候、怎么样、以及在哪里死。因此我造了一条绳子,爬上山顶想吊死,但我得先试试那条绳子,当然,你了解我,代替我的木头太重把树枝折断了。所以,我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死法,我对什么都无能为力,就在那时,我有了种温暖的感觉。

我知道,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活下去,无论如何我一定要继续呼吸,即使已经没有盼望的理由。逻辑告诉我再也见不到这里了……
后来有一天,逻辑被证实错了,因为潮水给我带来一面帆。而现在,我在这里,跟你说着话,而我重新失去了她……没有她我很伤心,但我感激她陪我度过了岛上的岁月。我知道现在要做什么,我要继续呼吸,因为明天太阳将会升起,谁知道潮水会带来什么?


微信图片_20180512194049.jpg

真正的陪伴,一定发生在心里。
真正的拥有,同样在于内心。携手同行,未必就是拥有,江湖相望,亦可相互取暖。
人若执意不给自己活路,任何一棵树都能吊死。
死了,就等于放弃一切可能,放弃继续品尝各种味道的巧克力,放弃继续欣赏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难得机会。

真正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在于发现、感受、创造美。就像电影中一句台词:世界上最美丽的就是世界本身。
不管当下身陷何种囹圄,要知道明天还会泛起潮水。人生的希望,在于不知道明天的潮水会带来什么。人生的真味,在于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何重味道。
电影结束,想起《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喜欢沈从文先生的这盒巧克力。



梦见,是为了提醒自己不忘记


我不知道这算一种心理强迫,还是某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量所驱使,总之,每年清明之前都会梦见故去的亲人。以前几年总是梦见爷爷,最近几年是奶奶。今年也不例外。

在梦里,我又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房子还是那样的房子,门窗还是那样的门窗。到了傍晚,需要把薄板推上去,挡住玻璃,起到一个门帘的作用。上下有插销,但是给人感觉并不特别牢靠,所以,奶奶每天睡前习惯用一条凳子抵在门后,至少也是心理安慰,让人感觉踏实一些。

以前是这样的,梦里依然如此,就连薄板推上去之后用来托住它以防坠落的小小的木筏也在梦里清晰逼现,包括它身上湖绿色油漆。

梦里的气氛显得压抑,非常没有安全感,不知何故,我一直在高声叫喊奶奶,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还在喊着,喊着喊着,差点哭出来……

微信图片_20180512193040.gif

我不知道这算一种心理强迫,还是某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量所驱使,总之,每年清明之前都会梦见故去的亲人。以前几年总是梦见爷爷,最近几年是奶奶。今年也不例外。

在梦里,我又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房子还是那样的房子,门窗还是那样的门窗。到了傍晚,需要把薄板推上去,挡住玻璃,起到一个门帘的作用。上下有插销,但是给人感觉并不特别牢靠,所以,奶奶每天睡前习惯用一条凳子抵在门后,至少也是心理安慰,让人感觉踏实一些。

以前是这样的,梦里依然如此,就连薄板推上去之后用来托住它以防坠落的小小的木筏也在梦里清晰逼现,包括它身上湖绿色油漆。

梦里的气氛显得压抑,非常没有安全感,不知何故,我一直在高声叫喊奶奶,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还在喊着,喊着喊着,差点哭出来……

当我白天站在阳台前,回想起这个梦的时候,友人说过的一句话突然跳进我的脑海。当时不以为意,此刻忽然得以理解。

他说,世上任何理论、观点,都有一个前提。我们不能忽视掉这个前提。

好几年前,总是梦见去世的爷爷,梦中的他和活着时候一样羸弱不堪,生活也成为一种艰辛。这让我很难过。

一位同城的文友,是多年的佛教徒,据他所讲,梦见去世的亲人,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正在遭受苦难,通过梦境向亲人发出求救,那么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回应,比如诵经、拜忏,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这种说法,不论对错,不论真假,它的前提,其实就是相信佛教思想。

佛教(注意是佛教,不是佛学)注重因果轮回,做梦有时候也成为阴阳沟通的渠道。

如此,梦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甚至令人畏惧的面纱。也有时候,因为太过思念,我们希望通过做梦,去见一见已经离开的亲人。梦见他们时,会感觉真的还在一起,尽管醒来之后徒留惘然。

同样关于做梦,西方的佛洛依德将它说成是欲望的满足。

他认为,梦,是一个人将现实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各种人事各种元素进行随机重组之后所形成的大脑活动。换言之,在现实中从没见过的人事,不会在梦里出现。(有时候,你可能梦见某样现实中没见过的事物,实际上,它只是把你见过的事物打乱重组的效果)

如此一来,梦就没那么神秘了,同时也不再有让人一边向往一边害怕的玩味。

如果借用佛洛依德这类站在科学角度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梦见故去的人,只是自己将过去的记忆随机挑拣出一部分,然后翻炒一下。

如此,"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同样适合梦境,若要说它还有什么值得期待,也就是它冬瓜藤蹿到茄子地里去的重组能力。

如果我选择相信佛洛依德,就不会感到特别难过。因为,我梦见他们的受苦,只代表以前的受苦形象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而且非常深刻。说到底,梦,是一个人的内心游戏。

如果我选择相信佛教的说法,那就相当难过了。并且,如果我不做出应对措施帮助他们直到不再梦见他们受苦的状态,我将始终感到心里有愧。

过去的经验告诉,佛洛依德那番理论并非扯淡——现实中不曾见过的,就不会在梦里相信。至少对于我来说,的确如此。

那是否可以推演出:梦见去世的亲人受苦,是因为亲人活着时候受苦的状态被我们见过,因而成了梦境的素材。

回想奶奶一辈子,吃了各种各样的苦,我又怎会梦见她甜美幸福的模样?

奶奶毫无私心地养育了我,她就是我生命中的菩萨。

一年又一年的清明,一年又一年的梦见,或许是我在心里提醒着自己,不能忘记奶奶,不能忘记每一个有恩于我的人。

不能,也难以忘记。

古人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我看来,做梦也如烹小鲜,甜苦自尝。



当我白天站在阳台前,回想起这个梦的时候,友人说过的一句话突然跳进我的脑海。当时不以为意,此刻忽然得以理解。

他说,世上任何理论、观点,都有一个前提。我们不能忽视掉这个前提。

好几年前,总是梦见去世的爷爷,梦中的他和活着时候一样羸弱不堪,生活也成为一种艰辛。这让我很难过。

一位同城的文友,是多年的佛教徒,据他所讲,梦见去世的亲人,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正在遭受苦难,通过梦境向亲人发出求救,那么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回应,比如诵经、拜忏,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这种说法,不论对错,不论真假,它的前提,其实就是相信佛教思想。

佛教(注意是佛教,不是佛学)注重因果轮回,做梦有时候也成为阴阳沟通的渠道。

如此,梦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甚至令人畏惧的面纱。也有时候,因为太过思念,我们希望通过做梦,去见一见已经离开的亲人。梦见他们时,会感觉真的还在一起,尽管醒来之后徒留惘然。

同样关于做梦,西方的佛洛依德将它说成是欲望的满足。

他认为,梦,是一个人将现实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各种人事各种元素进行随机重组之后所形成的大脑活动。换言之,在现实中从没见过的人事,不会在梦里出现。(有时候,你可能梦见某样现实中没见过的事物,实际上,它只是把你见过的事物打乱重组的效果)

如此一来,梦就没那么神秘了,同时也不再有让人一边向往一边害怕的玩味。

如果借用佛洛依德这类站在科学角度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梦见故去的人,只是自己将过去的记忆随机挑拣出一部分,然后翻炒一下。

如此,"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同样适合梦境,若要说它还有什么值得期待,也就是它冬瓜藤蹿到茄子地里去的重组能力。

如果我选择相信佛洛依德,就不会感到特别难过。因为,我梦见他们的受苦,只代表以前的受苦形象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而且非常深刻。说到底,梦,是一个人的内心游戏。

如果我选择相信佛教的说法,那就相当难过了。并且,如果我不做出应对措施帮助他们直到不再梦见他们受苦的状态,我将始终感到心里有愧。

过去的经验告诉,佛洛依德那番理论并非扯淡——现实中不曾见过的,就不会在梦里相信。至少对于我来说,的确如此。

那是否可以推演出:梦见去世的亲人受苦,是因为亲人活着时候受苦的状态被我们见过,因而成了梦境的素材。

回想奶奶一辈子,吃了各种各样的苦,我又怎会梦见她甜美幸福的模样?

奶奶毫无私心地养育了我,她就是我生命中的菩萨。

一年又一年的清明,一年又一年的梦见,或许是我在心里提醒着自己,不能忘记奶奶,不能忘记每一个有恩于我的人。

不能,也难以忘记。

古人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我看来,做梦也如烹小鲜,甜苦自尝。


像蔺草一样的鸟鸣


正在加载……
举报
  • 动态
  • 大事记
展开
0条评论
更多评论
关联云协作
回到顶部
分享群

分享到微信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