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 如何写出锦绣文章 文郭奋勇
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即使再浮躁的心情,心情也是恬淡。即使经历再大的风浪,却是宠辱不惊,思考深刻,狂躁和郁闷也能写出文章,人生平静,但对于高雅的艺术而言,我觉得必须是在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的基础上,这是基础。文字优美反而是其次的,是术。
越是流传久远的文章,越是平淡质朴,而不是靠华丽取胜。越是天然,越是胜过靠雕琢而成的。文章当然要靠推敲,但是脱离了真实的情感,再怎么推敲,也是感动不了人的。毕竟文章是作者用来抒发情感,是作者思想折射的一面镜子,技巧反倒是其次的。
唯有真实表达情感,才能使文章有持久的生命力。作者的某段时期,情感也许是苍白的,狂躁的,奢华的,但却绝不能在这样的心境下进行文学创作。他要表达狂躁的情感,也要在狂躁过后,心平气和的去写。
人生阅历的平淡,也必定带来文字的贫乏。思想的浅薄也必定带来艺术的浅薄。我平生最憎恨写无病呻吟情感苍白的文章,尤其是高唱颂歌的八股性的政治性的文章。因为我是真实的人,所以要写就写真实的内心,真诚的去表达。而文学的美就在于真实的美。
孔子曰:“诗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除了表达真实的情感,还是要有文采的,当然,所谓的文采并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流畅准确的表达。有文采的文章,必须是建立在抒发真实情感的基础上,这是基础,否则,再怎么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的,无力的。
真实是文章的魂,而华丽只是文章的外衣。一句话,要言之有物。文学丧失了真实,就和献媚的打扮的妖艳的妓女差不多。苏轼曾经在书《黄子思诗集》上讲:“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然之超然,盖也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也少衰矣。。。。。。。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纤侬”与“澹泊”,两种艺术风格,对立的,但却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相辅相成和互相渗透和融合的。发纤侬与简古是建立在淡泊名利的基础上,正像是陶渊明,柳子厚和韦应物的诗,自然淡远,超脱俗务,字句细致但诗文内容深厚丰富,这需要文人深刻的人生阅历和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于平淡中见雄奇,于细致中见宏伟,天然而成,不带雕琢所成的文字,必须在质朴和真实中去展现一种异样的美。比如苏轼被贬到黄州的赤壁后,才写出了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这些光耀千古的文字。每次读到这样的文字,都好像在和一个落魄的但却不改志的看人生看得透彻的古人在对话。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美,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年轻时写文章,老是想着写的文章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要竭尽所能的铺排渲染之能事,锦绣华章,但是当两鬓染霜,走过了万水千山,看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爱恨情仇之后,开始了用最简朴的文字来抒写最真实的感悟了。
就像武林高手,是可以拈叶杀人的,不用剑,剑对他来说,也不过是术而已,真正的华丽气象早已在胸中变幻万千,这个时候写出的文章,是无招胜有招,因为已经早早脱离里靠术去博眼球的低级阶段。
文章正当是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平地滔滔汩汩,肆意汪洋,一泻千里,常行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自由而又真实的表达所思所想。
所以,当文人被世界上的种种诱惑,当欲望飞扬,贪婪膨胀,迷失自己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一颗婴儿般纯真的心,一双清澈的未受玷污的眸子来看这个世界。心是本心,性是本性,然后做出千古文章,如是也。






 
	 赞 |
 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