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设计评价量表,开展教学评一致的实践研究》+上海市金鼎学校 刘琳琳

刘琳琳
关注
收藏

设计评价量表,开展教学评一致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金鼎学校  刘琳琳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本文笔者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加以具体说明,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立足数学本质和学生实际,设计了针对本节课的精准评价量表。依据课堂作业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评价量表的使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关键词】反馈评价;评价量表;教学评一致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为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对课堂行为的改进起着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为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研究价值。为此,笔者在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学期“圆的面积”(第一课时)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了精准评价量表,观察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表现,让评价可视化,当堂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成,也为教师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的过程

(一)依据新课标理念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起着导向的作用。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量表的前提,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必须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进行监测,因此设计评价量表的依据是教学、学习和评价要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展开。

首先,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评价量表,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要求”中提出:“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三学段(5-6年级)“学业要求”中提出:“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提示”中提出:“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让学生借助操作探究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结合教材,以教材为蓝本,深入分析解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圆形草坪的实际情境提出圆的面积概念,使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乎面的大小”。接着教材真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呢?”教材采用实验的办法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最后要以学情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知道利用剪、拼、移的方法,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并已渗透过“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处理好曲线平面图形与直线平面图形的关系,把曲线平面图形转化成直线平面图形,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定为:

(1)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提高操作、归纳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学会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了解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在面积公式的推导中,逐步形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清晰精准、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二)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精准评价量表

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评价任务要多样、灵活、有针对性,兼顾过程性和结果性,全程只想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利用评价量表分层设立教学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以理解归纳、计算能力、实际应用三个目标设计评价检测,采用微视频学习、按点互动反馈技术、希沃助手投屏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图1

1、在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学期“圆的面积”(第一课时)时,针对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评价任务(微视频+互动反馈技术(按点1)):

思考:将圆无限等分后,拼成的图形就会无限接近一个(     )。

A. 平行四边形     B. 长方形     C. 三角形     D. 梯形

【设计意图】本次任务是,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圆的转化过程后,借助微视频直观展示无限等分后,圆可以转化为长方形。通过微视频学习,感悟经历操作、感知,归纳的过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会后续的面积公式推导奠定了基础。

2、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评价任务(互动反馈技术(按点2)):

请你根据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

A. 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单,并且精准完整地表述圆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

B. 初步理解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过程,找出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

C. 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完成作业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协作提高课堂效果,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进行有效讨论和分享,从而更好地掌握圆的面积,并通过合作探索的方式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估,教师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随后,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演讲,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总结。

3、针对第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二个评价任务:

1)任务一(互动反馈技术(按点3、4、5)):

按点3:题干:1个披萨可以换(     )个披萨。

选项:①2       ②3       ③4       

按点4:题干: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

选项:①√       ②×

按点5:题干:半径长为2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选项:①√       ②×

【设计意图】本任务按照不同的层次水平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评价任务:本节课以“12寸披萨换2个6寸披萨是否合理”这一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导入环节,从而引出课题。这里第(1)题是应用水平评价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推翻学生之前的猜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此过程在例1的基础上可以不需要代入=3.14,简化学生的计算量。进一步,在第(1)题的基础上,得出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由此设计第(2)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第(3)题是考察面积和周长的意义,周长是衡量绕圆一周的长度,是长度单位,而面积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是面积单位,意义不同所以无法比较大小。通过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任务,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到达的不同层次水平。

2)任务二(希沃投屏助手):

练习:一个自动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是10米。它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取3.14)

【设计意图】本任务是一道实际应用水平的评价任务,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运用微视频直观展示自动旋转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是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形,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利用希沃投屏技术将教师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错误,进行投屏讲解,生生互评,达到教学效果。

这样将设计的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将评价任务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三)使用评价量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

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还需要设计明确的评价指标。依据新课标中的学段要求,按照学生的能力差异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分为了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二级指标适合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也就是班中的大部分学生,而三级指标则适合学习能力比较弱,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的学生。评价的过程贯穿于教学环节,既指导教师的教,又引领学生的学,使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学期“圆的面积”(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表1

评价项目

评价体系指标

检测方法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多种技术

理解归纳

理解化曲为直的过程,延申想象,独立正确地选出选项

通过动手操作,观看视频,基本理解转化这一解决“化曲为直”的思路。

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初步理解转化过程。

微视频学习+互动反馈技术(按点1)

计算能力

能深入思考面积计算公式,找出面积与半径的变化关系,并联系前面周长的知识,找出区别和联系。

初步理解面积与半径的变化规律,感受到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通过老师讲解,同学讨论,基本辨析出错误原因。

互动反馈技术(按点2)

实际应用

能独立思考,找出等量关系,正确代入计算。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在老师的启发下,可以找到数量关系,运用公式代入计算。

互动反馈技术(按点3、4、5);希沃助手投屏

1、针对教学目标一所设计的评价任务,从评价结果(图2)的反馈来看,90%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一评价项目中的一级指标,说明微视频的直观演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及其有帮助的,教师也可以继续推进后续环节。对于极个别学生,可以点对点当堂解答,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

图2

2、针对教学目标二所设计的评价任务,从评价结果(图3)的反馈来看,只有43%的同学认为自己可以自信大方地作为小组代表表述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39%同学可以在学习之后理解圆化曲为直的原理,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另有18%的同学还需要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学习。这也说明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多多开展小组展示活动,给同学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息和兴趣。

图3

3、针对教学目标三所设计的第一个评价任务的三个问题之间有递进的逻辑关系,由按点3得出的圆面积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将这一关系一般化可以得出按点4。前两个问题让学生对圆的面积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按点5重申了面积与周长的意义。三个问题,难度递增,从评价结果(图4)的反馈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好转,对于知识的理解层层递进,理清了题目之间的关系。

图4

4、针对教学目标三所设计的第二评价任务是圆的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计算过程,写明已知条件,再写出所运用的公式,代入数值,利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写完整单位和答句,对于优秀的学生投屏表扬,有问题的学生面对面提醒。基于例1的示范,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规范写出。

三、研究结论

评价量表是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有重要的作业。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主题所设计的精准评价量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给其在学生群体中排名,真正帮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己,综合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个体差异,力求能够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在运用学生评价量表的实际操作中,应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使用,这样新课标提出来的学生“教—学—评”一致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大意义。

综上,为了能够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实现思维的更好进阶,基于新课标理念、教材、学情所设计的精准评价量表,既对应了教学目标,又能够为教师分析评价课堂教学行为提供量化依据,帮助教师寻找课堂设计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辉,王国韬.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探索——以《圆的认识》为例[J]. 数学之友,2022.

[3] 张金丽.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探索——以“四边形的分类”教学为例[J]. 小学数学教育,2022.

字数 4949
阅读 1232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