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合理运用新技术 搭建学习支架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桃浦中心小学 黄洁)

kw_sMe1cE
关注
收藏

教育信息化2019年论文在线交流参评信息页

https://www.openwhy.cn/activities/1122331288702623744(开问网报名网址)

单位名称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中心小学

论文名称 合理运用新技术 搭建学习支架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作者姓名 黄洁 电话 13564457724
电子邮件 cuimenglover@163.com 手机 13564457724
联系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白丽路751号 邮编 200331
微信号


摘要(200字)本篇研究报告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精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阅读教学的效能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经过研究,已将新技术充分融入课堂,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已在“阅读目标的确立”、“阅读策略的形成”、“阅读学习支架的构建”这三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检索关键字(6个以内):新技术 学习支架 语文阅读能力


上述论文均出自本人撰写,没有抄袭他人成果。提交内容愿意在开问网进行成果共享,特此承诺。本人签字:黄洁201981


评审意见:年 月 日


注:请将文章附在此页后面,形成一个单独的Word附件。

合理运用新技术 搭建学习支架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中心小学 黄洁

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学习支架”的理论

“支架式”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建构主义的多种有效教学模式,在研究的过程中统一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内核。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研究着眼于挖掘支架式教学五个环节有效实施的策略,并在如何搭建学习支架、如何针对具体课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如何实现学习小组内的有效学习、如何实施有效的评价等方面均得出了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二)关于“新技术”的理论

在国际上,新技术应用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很早就开始了。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1985年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并启动的 “2061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致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拿大温哥华学区1998年2月“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

然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试验研究,比美国落后了20年;加上我国教育界历来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往往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的学,所以尽管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L,但是在我国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直到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才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说到:“教育必须发生革命性变革;互联网将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的重要教育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对互联网社会中学习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赵呈领、杨琳、刘清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书中说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时代,新技术环境下,实现传统的“教为中心”教学模式向“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热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对于新技术运用于教学模式的变革虽然起步晚,但成绩斐然,近几年我国对于新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不断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突破,但实践研究还需不断努力。

三)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在这方面,诸多认识有过相关研究。比如《国外对儿童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关系的研究》这本书是关于儿童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过程、语言技能与儿童阅读能力关系的一篇学术论文,在理论上对于国内外小学生不同阅读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有很多,但在实践方面未能做到滴水不漏。澳大利亚的桑德斯的《阅读讨论教学论》认为对阅读的控制权应该留给孩子们,允许孩子们自由地阅读讨论,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上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学习到阅读的方法,继而内化为阅读的能力。

基于以上国内外关于“学习支架”、“新技术”以及“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论支持将有三大作用:

第一,“学习支架”运用于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充分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将助力学生突破阅读中的困惑点,跨越阅读中的障碍,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我国新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将新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可以丰富学习支架的类型,为学生搭建更为有效的支架,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第三,我国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重视度在不断提高,但是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变化还是过于单一,作为教师有必要不断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困难点,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尤其阅读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整体,还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思考。

二、课题提出背景

一)课题提出缘由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各种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大大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和质量。《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小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各种学习支架,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困惑点,提升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能力,经过课堂的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互联网新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教学领域,学校的教师运用新技术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应该有新观念、新目光,运用新技术来为学生搭建更为丰富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新技术理念的支撑下,喜爱阅读、学会阅读,从而提升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上形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此,我提出《运用新技术搭建学习支架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旨在以自我实践来研究如何将互联网新技术和学习支架相结合,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在三者之间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课题核心词界定

新技术:是现代化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互动反馈APP与微视频在课堂中的运用。

学习支架:广义的含义指由教师根据学生阅读的需要,对学生所提供的即使支持,这种支持能促进学生阅读的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阅读中的困惑点,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课题研究的学习支架首先是运用新技术精准获取学生的阅读难点,然后在策略选择、问题思考、行为判断、效率提高等方面搭建支架,给予学生阅读方面的帮助。另一层面是将新技术作为现代化信息的工具与学习支架结合,使学习支架具有信息化的特点。

语文阅读能力:中、低年段学生课文字、词、句理解的能力;高年段学生赏析、概括、复述以及自主阅读、合作阅读的能力。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现在国内外关于“学习支架”、“新技术”以及“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情况,我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助力阅读教学方式的革新以及小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一)融合“学习支架”和“新技术”理念,推动“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具有时代意义。

国内外对于学习支架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都表明,支架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的进展,合理设计学习支架,并运用于课堂,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支架式教学的存在与发展将极大影响教学的发展,所以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新技术充分运用于现代课堂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现代教学的一场势在必行的革命,它将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也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不同的新面貌。同时,无论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现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际现状都一再说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文阅读的兴趣,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语文阅读的能力。

“学习支架”的合理设计以及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为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搭建了桥梁,而“新技术”的融入又为“学习支架”的搭建提供手段和工具,学生人手一只平板,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支架的推动下相互交流、合作、互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支架”、“新技术”、“语文阅读能力”这三者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达到了互相交融的程度,将会助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实践研究,形成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的经验性结论

对于当前而言,无论是关于“新技术运用于教学”、“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的搭建”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充分和成熟的状态,国内外关于此类的论文、书籍、文献很多,但是关于实践的案例、课例以及教学过程的总结还比较缺乏,对于如何将这三者互相融合,并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更是少之又少,本课题将以实践研究为阵地,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学习支架、如何指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形成一系列的实践经验总结,这样的实践研究对于一线教师的将会更具有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对于如何运用新技术搭建学习支架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做一番实践研究,也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三)关注运用新技术对不同阅读能力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研究

以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更多地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事实上,学生在阅读能力的获得和提升上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悟性强,阅读能力也较强,而有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得较慢,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点,并且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调整阅读教学方法,对不同差异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或分层指导,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阅读能力,而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得有赖于新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本课题重在关注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来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不同阅读能力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均衡提升有实际性的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 研究目标

1、 充分利用新技术精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加强阅读教学的效能

2、 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将新技术和学习支架结合应用于阅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能力。

(2) 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新技术,获取阅读学习难点信息,从而搭建辅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的学习支架。

2、研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新技术结合学习支架,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研究如何利用有效学习支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步骤

(1)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助有数据统计、个案跟踪法等方法论证,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2) 研究步骤及推进措施

1、准备阶段(2018年2月——2018年6月)

(1)制定课题方案,申报批准立项。

(2)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分工,黄洁、龚丽琴、沈良三位老师负责中高年段的研究,张芸莹,沈琳老师负责低年段的研究。

(2)课题组成员学习关于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及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

2、实施推进阶段(2018年7月-2019年9月)

(1)开题阶段(2018.7-2018.11)

①撰写开题报告,现场开题。

②根据专家的点评,修改开题报告,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2)实践研究(2018.12—2019.9)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如何利用新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学习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从课前预习、课中深入阅读、课后反思再阅读三个方面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实施策略。

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在课堂中检测学生借助基于新技术的学习支架的预习情况,观察学生借助新技术和学习支架,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以及分层个性化阅读的实践情况,并制作成实录课。

③撰写好每节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总结。

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10月-2019年12月)

(1)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申报结题工作,请专家鉴定评估。

六、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阅读目标的确立——立足课标和教材,基于学生学情,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我们的研究课题虽然是新技术的运用、学习支架的搭建,但这些是工具、是手段、是过程,我们要落实的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运用工具和手段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培养学生哪些阅读能力,也就是要确定我们的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而这目标来自于课程标准,来自于教材的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所以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信息化阅读教学课,我们首先还是从研读课标和教材入手,从整体到局部地把握,确定年段、学期和单元目标,弄清楚单元目标与前册教材及后册教材的关系,弄清楚研究的阅读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和前后篇课文的联系,从而确定实践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运用移动终端、互动反馈平台这些新技术来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的内容,以及未知的程度在哪个层面,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提供依据,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呈现螺旋上升的势态。

(二)阅读策略的形成——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点及阅读学习的目标,合理运用新技术,搭建学习支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年段的学生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有不同的目标,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的优势,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做精细化的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达到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充分地阅读,思维中阅读,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来解析我们的阅读策略

1、运用微视频+移动终端 化抽象为具象 助力低年段学生字词的理解

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是重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但有些字的字形比较特别,字意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此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切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当中常常用到的方法是挂图,学生一起看,老师带着学生书空,虽有一定成效,可是稍显空洞与单调。新技术引入课堂给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同时可以更精准地检测到学生对字词教学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张芸莹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比尾巴》一课中,“比”字的学习是这一课中的学习目标之一,但是比的意思比较抽象,字形也比较特别,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字的记忆和理解,张老师利用“字源”学习的方法,设计了一段微视频,微视频中将比字的资源变化来一一呈现,学生从字形的变化直观地感受字义,助力学生理解。见图1)

图1

又如,沈良老师执教过的二年级课文《芭蕉花》中,对于量词“簇、株、朵”的理解,这三个量词虽然都可以形容植物,但是意思上有本质区别,簇是聚集成团的东西,计量单位最大;株是一整棵的植物体,上面可能有不止一朵花;“朵”就是单一的一朵花,这三者的区别直接用文字解释,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沈良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文字给这三个量词创造了语境,并且配上了三幅十分恰当的图片,让抽象三个量词马上在语境和图片的学习支架下,变得容易理解,同时借助互动反馈的填空功能,让学生看图选字,及时检测学生对三个量词的掌握情况。见图2)

图2

2、课中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课后运用小程序打卡功能,不断提升中低年段学生的朗读能力

良好的朗读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够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语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高年段默读能力形成的基础,利用新技术,搭建支架,助力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有些不愿意朗读,有些朗读水平较低,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朗读任务都是敷衍了事,这是因为部分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部分学生抓不住朗读的要点,读不出感情,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监察力度也不够,学生在课中不敢读,读不好,课前课后又不想读,最后朗读成为了很多学生的难题。而新技术的运用,学习支架的搭建能够改变这样的情况。

例如老师在课中利用新技术创设朗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或者老师讲新技术作为一种载体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而在课后,老师借助新技术的远程沟通功能,及时监测学生在家中的朗读情况,保证人人每天按质按量完成朗读任务。

仍以沈良老师的《芭蕉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沈良老师做了这样一个精细的设计:她利用互动反馈技术的填空功能,四人小组轮流读课文后,互相讨论,接着用一个词语描述每一小节“我”和二哥的心情,并让组长填写在平板电脑上反馈给老师,然后再让学生找到这些心情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感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体会到兄弟俩对母亲的爱,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中的情感。见图3)

图3

课上,老师通过新技术、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那么课前和课后又如何让学生有效朗读呢?结合微信功能中的小打卡程序,老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发送朗读视频或音频到小打卡中,然后老师给学生评价,生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点赞,可以留言,以这样的方式督促学生不仅要读,更要读好,长此以往,便可形成良性循环,朗读能力也能不知不觉之间提升。

3、运用平板电脑与互动反馈技术组合及时掌握学生阅读动态帮助高年段学生赏析能力的提升

到了高年级,语文的课文内容越来越有深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语段的鉴赏、对中心的感悟能力都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的能力,而我们语文老师其实常常会感受到一点,学生遇到的阅读瓶颈越来越多,他们对语句的赏析停留在表面,对中心的把握也不那么确切,那么如果从教师的方面来考虑,可能是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动态不能及时了解,其实对于文章的赏析,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师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且有设计、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地去理解、分析、欣赏文本,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不断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龚老师在研读高年级的一篇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时发现,主人公刘琨之所以能用一曲胡笳救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城,正是因为他利用了当时特定的环境以及涣散的人心,学生要感悟到这一点,首先对于课题中的“孤城”要有清晰地理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呢?龚老师精心的设计,以问题导学为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问题联动,并运用新技术,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感悟其中的深意。

龚老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的选择功能先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引导学生理解“孤”的字面含义,然后再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划出描写晋阳城成为孤城的原因,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孤城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说出晋阳城变成孤城的原因,为后文的理解铺垫。见图4)

图4

这样的设计思考周全,不仅为学生的深入理解搭建了学习支架,更是利用新技术及时反馈的优势,掌握学生对字的理解的程度,而圈划词句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也能通过互动反馈技术及时反馈到教师处,当时龚老师也是进行了及时的指点,最后对“孤城”一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时也为后文为何刘琨能以一曲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提前架好了学习的支架,可谓新技术用在刀刃上,学习支架搭建得适切到位。

4、综合运用新技术,搭建学习支架,提升高年段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概括、复述能力

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概括、复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概括能力、复述能力也是阅读能力养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老师常常感叹,这样的能力很难培养,仔细想想,概括和复述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难的,在培养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精细化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让学生顺藤摸瓜,步步攀岩,最后达到顶峰,在这过程当中,我们课题小组在突破这个难点的时候,整合各种新技术的特殊功能在学生的困难点处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概括、复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例如黄洁老师在《扬州茶馆》一课当中,为了达成让学生复述“烫干丝”过程的教学目标,黄老师整合各种新技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复述。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平板电脑上圈划描写烫干丝的动词并反馈到我的主机端,让学生初步了解烫干丝的动作。接着,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烫干丝”的微视频,视频中将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而细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复述任务。复述之后,再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让学生进行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整个过程,黄老师运用了平板电脑、互动反馈技术、微视频等新技术,经历了四个步骤,圈划动词、观看微视频、复述、以及评价,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复述目标服务,学生们像爬楼梯一样,步步攀登,最后到达顶峰,取得成功的果实。见图5)

图5

5、以新技术和任务资源为载体 培养高年段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的能力

新技术在课堂上作为一种工具和载体,可以将任务和资源进行整合,给学生更多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机会,学生在资源获得、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自主阅读或者小组合作阅读,并借助教师给予的学习支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文本,感受阅读的魅力,而教师的阅读课堂也变得更为民主和开放。

在执教《一幅名画的诞生》一课时,黄洁老师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任务单,任务单中有三个小任务,分别是读课文,完成选择理清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借助平板电脑和互动反馈技术,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完成任务,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是要:一读,二理清脉络并分段,三弄清每段段意,最后合并段意,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见图6)

图6

(3) 阅读学习支架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支架式”教学时小学阅读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能最大程度地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权,促使阅读效果提高。

经过研究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阅读学习支架(见支架框架图):

以上支架框架的构建,提供给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支架以“导”为主线,从易到难,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解疑解惑,在品词析句中理解文本内涵,尤其是学习过程中,老师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对其进行帮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的互动加速其建造速度,也通过伙伴评价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基于互动反馈信息与微课的精准教学C). 北京:北京松博公司.2016

[3]学科能力标准下的精准教学研究(第一稿)C.北京:北京松博公司.2017

[4] 郭国华.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 2017.第23期.103-104页

[5]王小娟.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

[6]卜春梅.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教育,2012(11).

[7]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陈萍、陈仲庚、许政援.国外对儿童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1999(03).

[9]林若男.改进小学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M).安徽:安徽师大学报,1982(04).

[10]林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科学教育家,2007.

字数 10315
阅读 5.2万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