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开问AI助手

开问AI助手

品尝鼎边糊 趣说福建话

柳园
关注
收藏

吃鼎边糊趣说福建话

 

    “鼎边糊”是福州名小吃,食材易得,做法简单,味道鲜美,甚至有外地人戏称:不品尝“鼎边糊”不算到福州。

    “鼎边糊”食材不外是磨好的米浆、蚬子汤、虾皮、丁香鱼。把原材料放入“鼎”中,烧开,舀一碗米浆,均匀地“糊”在“鼎”边,盖上,上汽了,开盖,用锅铲把凝固了的米浆铲入“鼎”,加入芹菜葱蒜之类,美味可口的“鼎边糊”就可以出“鼎”了,就着油条、“虾酥”、“韮菜酥”,绝美的早餐啊。

    “鼎”就是锅,福州人称锅为“鼎”,其实,莆田、闽南也称锅为“鼎”,“锅”只是在出现高压锅后,在口语里出现的频率才渐多。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就叫“鼎”,据此,专家们认为,福建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语素。我是仙游人,莆田话是我的母语,从幼儿园开始在闽南就学,工作在福州。有了这样的经历,我熟知这三大方言,就让我们边品尝“鼎边糊”,边说说福建方言。

    “鼎边糊”莆田叫“粿耍”,做法与福州同。还有一种叫“油筒耍”,是把米浆薄薄地摊在平底容器里,隔水蒸熟,然后铲起,切条或切片,可煮可炒。

    锅铲福州话叫“鼎特”,“特”就是铲,如果小孩早晨赖床,大人会说:拿把“鼎特”把他“特”起来,很形象。莆田和闽南叫“煎匙”,大概是这工具主要用在煎。闽南人“铲小孩”会说“压起来”,这个“压”是用小工具挖,如果用大工具如锄头则用“掘”。而莆田人会说“掠起来”。

    蚬子福州叫“溜仔”,而闽南叫“沙旯”,莆田叫“沙略”,都带个沙字,大概是因为此物喜长在沙里。蚬子有黄壳黑壳之分,以黄壳为上。以前这东西很便宜,小时候在小河沟捉鱼,蚬子是副产品,用不着专用工具“筛”,随便一摸,回来就能煮一大碗,那是因为河水无污染,蚬子长势良好。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不用秤称,用个竹筒量,便宜货啊。现在贵了,超市里一斤要卖好几元。

    虾皮也是极普通的,闽南叫“虾逼”,带个虾字,还好理解。莆田叫“青干”,就有点莫名其妙了,但你要托人替你买,最好随风随俗说买“青干”,说虾皮,自己觉得拗口,听的人也是云里雾里。

    丁香鱼贵点,福州叫“丁香饿”,莆田叫“灯芯公”。因为贵,现在不多用,改用“成鱼干”,就是炊鱼干剔头剔骨。

    我不知道古代人怎么称说上面那些东西,反正福建方言的叫法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上面标注的只是近似发音,方言复杂,有些词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很多发音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且升降调不止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近似而已,好在我们只是趣说,不是学术研究,但方言区的人们应该能“会意”。这些算不算被保留下来的古语素?

01.jpg

鼎边糊店

02.jpg

鼎边糊制作

03.jpg

鼎边糊成品

04鼎边糊搭档.jpg

鼎边糊搭档

字数 1070
阅读 4646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