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关于饮食,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吃什么,在哪里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吃,以及当时的情调和心境。跟喜欢的人一起,即便粗茶淡饭,青菜萝卜,也会饶有滋味;跟反感的人一起,就算龙肝凤髓、珍馐美馔,也将味同爵蜡。
一切唯心所造。
最近看完《苏东坡传》。从林语堂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苏东坡就是他的超级大偶像。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有多重身份: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诗人、大文豪、大书法家、新派画家、亲民的官员、正义的法官、皇帝的秘书、儒学政治家、工程师、酿酒师、佛教徒、酒鬼。
在我看来,还可以添上一个头衔——美食家,或者干脆就是,吃货。
苏东坡这一生,文采斐然,仕途坎坷。不是贬官外调,就是在贬官外调的路上。美食笔记也是走一路,写一路。他对自己的人生,也曾做过谦虚总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东坡一生被贬的三个地方。
元丰三年(1080年),第一次被贬。
苏东坡坚决反对王安石倡导的新法,又因乌台诗一案被贬黄州。
穷乡僻壤,僻陋多雨,气候恶劣。苏东坡却是既来之则安之,自号“东坡居士”。在此带领家人,种黄桑,盖雪堂,做美食。日炙风吹面如墨,辛苦归辛苦,倒是一片归园田居的怡然景象。从此荷锄种田,樯稼之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初到黄州,苏东坡探得情形,条件虽艰苦,不过一方山水养一方美食,苦中亦可自寻乐趣。作为资深老馋嘴,苏东坡自觉有口福了: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农闲的时候,除了钓鱼和挖笋,东坡肉更是他的第一道拿手好菜,与诗作一起流芳百世。谪居黄州期间,苏东坡还为猪肉写过颂词: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大厨做起菜来懂得因地制材,一板一眼,不急不躁。
他说呀,这猪肉呢,得用文火慢慢炖着,不能急,心急吃不了东坡肉。朱门酒肉臭,却未必懂得黄州猪肉的好。大清早起床就吃,还得两碗,啧啧,这滋味得多诱人啊?!
绍圣元年(1094年),第二次被贬。
朝廷易主,变法派一度成为朝廷主导力量,并大肆打压守旧派。苏东坡因元祐党领袖这一身份,以莫须有的罪名再次遭贬,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惠州。
惠州属于东南亚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他在这里吃到了各种鲜美水果,而且管够: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
我在想,杨贵妃恃宠而骄,为了吃上千里之外的新鲜荔枝,她的当时的男人唐玄宗命人快马相送,为讨佳人欢心,劳民伤财在所不惜。相比之下,子瞻好吃,因为贵地有荔枝可尝,竟也为之乐不思蜀,情愿在此久居。
抛开许有张敞画眉式的心态不论,那时候,苏老先生大概小孩子脾性,不讲究修身养生,否则,一天吃那么荔枝,估计第二天很容易上火起泡。
夏天来了,在此友情提醒:荔枝虽甘美,不可贪吃哦。
绍圣四年(1097年),第三次被贬。
新派已在朝廷中掌有话语权,为了落井下石,再次将观念不同意见不合的官员再次贬官,苏东坡首当其冲。
此时的苏东坡已是六十花甲,却依然因为政见问题而漂泊流离。事实上,他压根不是做官的料,本性散淡爱丘山,误入尘网几十年,几度在各地为官,获得百姓爱戴,终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还好,不管被贬去往天南还是地北,五湖四海有的是美食。即便没有,自己可以制造美食的条件。
晚年被贬儋州,这一次,他在小儿子苏过的陪同和启发下,发明了又一道苏记美食:东,坡,羹!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年纪大了,苏老头子更像一位老顽童,为自己在美食制造上的才能自吹自擂。他说,这东坡羹呀,香味和龙涎差不多,还同样纯白,味道吧,跟牛乳有一拼,而且更加清透。
看看这牛吹的,读来都要配合他垂涎三尺了。
仕途多舛,人生路漫漫。一路走,一路吃,一路记。
在凉州,春江水暖,桃花盛开,他联想到的美食是: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儋州,虽然身处米珠薪桂的窘境,却依然跟当地百姓结下鱼水深情: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在岭南,苏东坡专注于酿酒与喝酒,为之醉心:
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
…………
中国唐诗宋词星光璀璨,熠熠生辉,但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诗人,能够像苏东坡这般,花大笔墨描写、寄情于美食,并且是寻常百姓家接地气的美食。
真正的吃货,并不在于美食面前的贪多求大、狼吞虎咽好胃口,也不在于追求山珍海味和稀有食材。
真正的吃货,能够将平常食材化腐朽为美食,以豁达心态为辅料,以旷达胸怀做佐料,于平淡中吃出滋味,吃出文化,吃出境界。
就像苏东坡,煮字疗饥,著诗止渴。
也正是心宽似海,他才将别人的苟且,活成自己的诗与远方。
纵观苏东坡这一生,贬谪与美食相伴。风雨人生路,漂泊美食记。他用足迹书写了一本舌尖上的贬官。
除了斐然文采和深厚才识,更是得益于苏东坡乐观放达、随遇而安的心态。他曾在雪堂墙壁上写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人生警戒: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看得出来,子瞻好吃,但并不贪。
《菜根谭》中有言,性定菜根香。苏先生应该就是一个机械全无、朴鲁疏狂的文人,也是一个性定菜更香的吃货。
有肉,大快朵颐,无肉,青菜萝卜。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这便是佛学讲求的方便之门,尽被苏老占着了。
虽然丢了工作,失去亲人,被诬陷、排斥,一生东游西荡,去往各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但该吃吃,该喝喝,心态好,吃嘛嘛香。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当时有微信,苏先生的朋友圈应该也经常晒各种美食、秀各地美景。并且, 他的微信签名可能是这一句:这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