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心理学丨“空椅子技术”的实务运用

关注
收藏

心理学丨“空椅子技术”的实务运用

 


一、前言

笔者基于过去曾任国中兼任辅导教师之接案经验,在学生个案各种不同状态错综复杂的交织下,身为晤谈人员的我们,时常期盼能够在个人风格上、对疗育的相信上、取向学派的选择上、甚至谘商技术上都能够同时兼具速度又不失治疗本身的疗效。虽然大多助人工作者采取综合学派观点,由诸家观点中自取所需、各取所长。然笔者在实务现场的操作上,令笔者眼睛一亮且具高实用性的技术就为完形治疗法中的“空椅技术”了。助人工作者普遍清楚空椅技术大多运用在两大时机中,其一为两极对立,当案主处于两极拮抗的处境中,空椅技术创造了对立面进行对话的空间;其二则为未竟事宜的在体验,透过场地的塑造,令当事人将过去未竟事宜的时空转移至此时此刻,并与自己进行接触。然笔者认为,完形治疗法中的空椅技术在实务现场上所具有的运用范围与成效,远超越只存于此两大运用时机。

笔者在诸多学生个案上感受到空椅的魅力与临场感,空椅技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案主得以触碰情境、情结。透过空椅技术能有十分具象外显的功能与自我进行对话。并且,笔者认为空椅技术是一种令当事人高度同理自己、同理他人的独特管道。甚至,笔者在空椅技术的操作下,曾相当顺利的令轻度MR(智障)个案,透过空椅具象的方式,得以顺利接触较复杂的人际互动议题以及进入较抽象的内在自我探索。

二、完形治疗脉络下的空椅技术

空椅技术是横跨个案类型、跨情境、兼顾情绪上的乘载、且得以令案主快速与自我进行接触的良好媒介。而空椅技术又附有十分优秀促使案主立即回到此时此刻觉察与体验自身身心感受的效果,于此同时案主就特别容易触碰到自身情结所在。如此一来,极具张力与感受性就成为空椅技术最大的特色,亦因此得以在谘商辅导技术中独树一格。而我们由文献也得知,不论是完形学派的督导或是受完形督导的受督者,双方一致认同在具备接触效果的完形技术中,空椅技术是无可取代的重要技能(张玉铃、蔡秀玲,2012)。然而,不论自身采取何种取向或观点,率先对于空椅技术背后攸关于完形治疗法的架构与脉络,在回到自身助人工作脉络之下运用空椅技术会更臻完美。

现象场为完形治疗法中核心理念之一,现象场概念强调案主身为一个人,是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世界、运用自身相信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世界(曹中玮, 2013)。因此基于现象场的视角,完形治疗法重视案主和自身内在主观的人物对象进行对话,而更甚于与真实人物对象互动。

此外,协助案主经验自身感受且大篇幅对其感受进行讨论,进而令案主自身体察内在心境、情绪之细部变化为完形治疗法针对情绪处理所强调的。完形治疗法十分重视案主经验情绪,针对案主的内在与外界的细部觉察,透过大量运用具象化的方式让情绪得以具象与外化(曹中玮,2013)。

因此,基于上述完形治疗法的两大核心观点,以案主为主体得现象场概念、细致觉察、经验并具象情绪概念,两者皆为空椅技术所同时具备(曹中玮,2009)。空椅技术强调透过空椅的实务操作中,创造出一个特殊空间令案主与自身内在主观觉知之对象进行互动与对话。而在操作空椅技术其中有涵容大量的经验情绪的环节进行运作,透过各种具象化的方式渐进堆栈情绪。可以清楚见到,空椅技术即为一种特殊覆涵经验情绪的载体与媒介。

完形学派的治疗师操作空椅法会依照完形治疗法背景与形象观点进行操作。在治疗中,最适宜使用空椅技术的时机在于案主此时此刻由背景浮现之鲜明形象的当下,治疗师必须有能力辨识与判断背景与形象交错浮现的时机,并且即刻在当下运用空椅技术等方式处理、承接案主所浮现的形象(曹中玮,2009)。而浮现得形象中,又为过去“未完成的未竟事宜”及案主“内在两极矛盾与冲突”两大类最具有代表性。治疗师接触当案主浮现的形象后协同案主一同在此时此刻全然接触其形象。

因此,空椅技术必然是此时此刻的亲身体验。而进入空椅技术的时机与邀请拿捏是否恰当,为治疗师必须优先判断的核心关键之一。至少,空椅技术必须在于案主自身议题以由背景浮现成形象,并且案主已经能够有接触一些该议以及议题后的深层情绪的状态下执行。曹中玮(2009) 也于其书中强调,只要能够符合前述操作的概念,实际上在晤谈过程中任何时候都适合令空椅技术进行运作。

此外,曹中玮(2009)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指出,执行空椅技术的治疗师特别必须清楚空椅技术操作时的各个阶段目标。而阶段目标则与案主在晤谈脉络中所阐述之具有不同层次的觉察而定。运思每一个当下空椅技术所欲达成的层级目标,在不同的层级下的经验、状态与深度当然不同。进而也造就目的不同,做法也不同。

诚如上述,显然普遍的快速置换位置的空椅对话不见得在案主身上是合宜的做法。因此,为了将伤害几率降低,温和的令案主在自己的位置上足够的酝酿与经验后,案主觉察对重要他人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感受才适合进入对方的角色是比较妥当的做法。令案主经验情绪并让情绪充分表达后,让案主将重要他人过去的负向经验还给对方,此时案主更具有界限且保有自我,并且也得以肯定自己的独特特质, 进而将其正向特质告诉对方。

最后,体验、经验各种所逐渐浮现出来的那些卡住的形象与情结是空椅技术常见的使用方式。然而空椅技术也可以运用于协助案主关爱自己,保有正向感受。治疗师可以试着协助案主找到照顾自己的能量,并且真实的体验自己的力量,而其中可以是来自于曾经给与他正向力量、爱与关怀的重要他人,亦可以为案主自身的照顾功能。透过空椅技术的方式进行赋权赋能,能够逐渐唤起案主对自己的照顾之心。甚至,善用这份关系亦是令案主与社会、人际产生连结的一种方式。

三、空椅技术的内在对话

空椅技术是一个促使案主进行内在对话的良好媒介,在置换不同位置得过程中内在各方进行对话、协调,进而得以统合其内在分裂的声音。由此可见,空椅技术本身包含着经验情绪感受上附有认知层面上的觉察。如此交互循环的对话过程,会令案主更加得以厘清自身处境与状态,提升觉察内外在心境与环境的能力,大幅降低内在分裂的各种声音相互拉扯案主本体(田美惠,2004)。

Greenberg(1984, 1993)对于空椅技术的内在对话模式进行了近一步的说明。整个内在冲突对化的历程前后依序分为四个阶段,而其中共细分出十一个步骤。第一阶段为“两极对立阶段”,治疗师必须协助案主找出对立两极,并依照案主之身心状态协助案主进行接触。第二阶段“确认两极阶段”目标在于令案主透过空椅技术真实扮演每一个部分并在交替循环中充分体验各种情绪经验。第三阶段为“两极接触阶段”,治疗师会引导案主觉察自己在某一极端中的批判式语言与思维,令案主强化并具体化这些自我评价并且加以感受与阐述,而治疗师协助案主检视这些评价与标准。接着,治疗师引领案主的另外一极端,针对先前评价进行接触与体验,并透过阐述回应其想法感受以及其真实需求。在两极端表达自身感受、价值观与内在需求后,分别检视两极端在与令一极端接触后,态度、想法、感受上是否有逐渐具有弹性调整的空间。

最终,在第四阶段“统整阶段”中,两极获得肯定与尊重,两极得以接触并达到具有一致的共识观点。由此可知,在整个空椅技术的操作历程中,各极端分别表述自身立场,透过重覆觉察内在信念,空椅技术令案主得以有新的视角看待自身感受与需求,进而达成自我的认知统合。

四、案主对于空椅技术的抗拒

在操作空椅技术的当下,大多案主在于空椅情境下,具象且袒露的真实面对情结缠绕的重要他人、错综复杂的内在心境,搭配着层层堆栈出的各种情绪经验,案主时常会展现出抗拒且具有强烈张力感受的痛苦与难受(曹中玮,2009)。治疗师必须具有高敏感度的,根据案主在空椅技术下每一个情境中的身心状态进行判断,立即性的评估案主是否合宜继续进行体验与接触。过多的体验与接触“超前”令案主沉浸于过多的感受是十分残忍且不适当的做法。因此,空椅技术的操作历程中,必然都是一步一步的在案主已经与欲触及的感觉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后才继续向前迈进。

五、空椅技术的替代与转化——谈“冥想”

曾素梅(2004)以其实务工作经验归纳指出,治疗师在执行空椅技术时,案主易受“空椅”的形式所限。若能够协助案主超越“空椅”的形式限制,令案主直接与目标人物进行接触亦是值得尝试的管道。“冥想”,阖眼与内在进行内在的探索与接触是广为人之且易执行的常见方式。治疗师率先带领案主进行身体与意念的放松与专注于此时此刻,进而带领案主针对目标对象或重要他人进行内在心象。透过冥想心象的方式替代有形的空椅技术,这样的方式具备较足够的暖身与练习令案主进入体验。得以扩大心理空间邀请目标对象来到案主面前,而其心象会比起空椅技术更具有真实性,得以具有更深刻性的表达。因此,冥想替代后案主更具备专注于当下,聆听内在心境,摆脱现实羁绊、令想象得以更具有跨时空的弹性(曾素梅,2015)。

笔者认为,以心象的方式转化空椅技术存有其限制。案主之情结多半伴随强烈痛苦与纠结之情绪,心象方式清晰且显明的重要他人成象过于真实,于内在成象与案主本体可能有过多得经验“接触”,十分容易促使案主二度伤害。此外,其转化方式化有形(椅)为无形(心象),在便于实施得过程下而失去了具象化问题、症结或议题的功能。在者,可能失去外化问题与案主分离的功能之外,笔者推估其方式在于抽象情结与议题上较难以进行心象。反之,针对其转化后最具代表性的优点“具备足够的暖身与练习令案主进入体验”,笔者认为在其转化的历程前期融合放松训练,并且在治疗师慢步调的冥想引导下,缓慢的接触重要他人或议题,确实得以令案主产生较容易跟上与安全的感受。

六、结论与建议

空椅技术确实是当代众多谘商技术中独树一格且具实用性与成效的代表性技术之一。空椅技术可用在谘商晤谈中的各种情境中,是一个同时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谘商技术,它可以开阔案主的内在对话空间,并且一层一层深入案主纠结的情结与情境。然而,身为一个治疗师是能否妥善运用空椅技术进行谘商晤谈,考验着治疗师自身承接案主情绪的耐受性、考验着治疗师是否清楚对于空椅技术根基于完形治疗法背后的脉络、考验着治疗师自身对于空椅技术所具有的弹性与层次的运用与操作。看似简单的空椅技术,考验治疗师在实务操作上的敏感度与操作经验。我们得以清楚知晓,空椅技术透过外化且具象的方式,让案主得以有一媒介承载其情结并进一步的引发内在对话。在过程中,案主得以经历觉察、分裂、接触与统合。对于各种自身感受与需求进行阐述与经验,在来回交错的对话中,案主得以清楚自身状态与处境,进而得以创造新的经验而达到整合的目的。在操作空椅技术的历程中,案主不仅仅经验、接触其情绪情感,也同时具有认知层面的觉察与统合。

此外,针对空椅技术的替代或转化成冥想的方式,会大幅度丧失空椅技术原本具有的优势(包含外化、具象),笔者并不建议进行此一方式的转化。反之,在保有空椅技术的架构下,在执行空椅技术前若得以加入静心、放松等冥想技巧,会令案主有相当程度得平静与安全感,更能够顺利的在空椅技术中进行经验性的接触。

本文原载于中国台湾《谘商与辅导》第373期第35-38页 (2017年1月5日),原文为《「空椅技術」的實務運用》,稍作删改。

作者:黄立仁

来源:“北京心舍”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字数 4533
阅读 5835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