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张玉平
关注
收藏

导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无数优秀的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村落逐渐销声匿迹。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城市格局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历史建筑和街区被一座座现代化的、千篇一律高楼大厦而取代,我国的城乡面貌趋同化越来越严重。上千年积累铸就的建筑文化顷刻崩颓,乡愁难以寻觅,让许多中国人整体“失忆”,找不到自己根在何处。因此,调查研究未来社会快速城镇化中如何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问题成为了我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向。

调查对象:山东省具有文化渊源的代表性城市

调查地点:济南市区、曲阜市区、烟台市图书馆

调查目的: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山东省现代城镇化建设中明显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后根据实际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调查时间:2019.1-2019.3.7

调查人: 张玉平

调查方式:

①查阅文献: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有关文献多方面的建设性内容,为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基础。

②实地调研:选取山东省有代表性的地市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亲身感受和调查询问等形式,了解当地古建筑的留存现状,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③调查问卷:了解当地人民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实事求是的探究现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

④理论研究:整理研究内容,总结研究成果。

前言:

        本社会实践课题主要是调查研究未来快速城镇化中如何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城镇化中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创新的概况,查找城乡发展中与传统文化脱节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探索建立起既有普适性又突出区域特色的,强调人居本位与多方参与的新型城镇调控管理机制。而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与断裂,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不足,创新不够,造成的后果,因此要全面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并不断丰富其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重塑传统建筑文化自信心。

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发放以我自己各个城市的同学家人为主,主要通过学校、学院、班级QQ群进行发放,另外还包括一部分外校同学。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计,超过80%的人表示所生活的城市近几年的建筑建设数量较多且与别的城市建筑外形千篇一律,能够显示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值得欣慰的是,90%的人更喜欢显示地域特色的老建筑,95%认为传统建筑文化应该去继承、保护和发扬。

二.社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2.1城镇的快速转化已成趋势

        经调查,国家统计局 2013年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49 年的10.64%到 2013 年的53.7%,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 年的4000多万人增加到2013 年的73111 万人。这样大量的人口集居,城镇用地不可能适应原来的低密度多层建筑的形态,因此拆掉大量城镇中的低容积率古建筑,建设高容积率的新建筑成为一种人类城镇发展史上的必然,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  

2.2新型城镇化理念应运而生

        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在此严峻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张荣寰在《生态文明论》一书中提及,然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针对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民利益的维护。(舒绮雯等,2012)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全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拆大建、乡土特色和传统建筑文化流失的强烈抨击和深刻反思。

2.3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王仁贵等,2014)提出: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中积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3.1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也表达出了文化以人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是阶段性的存在,为其所创造的文化也伴随着阶段性特征。这一点也更深刻地说明文化的本质与价值内涵及其对文化的传承的必要性。人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将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人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创造文化同时也反过来从文化中获得物质和精神养料。

3.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即使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必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地调研的思考与现状分析

4.1传统地域性建筑的研究

        地域性文化和地域性建筑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国内对传统地域性建筑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先生主持对华北地区的坛庙、殿堂、陵寝等传统官式建筑进行了考察、测绘和研究,首开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先河。近年来,传统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树立了学科交叉、系统综合的研究方向。传统地域性建筑的研究不仅是用建筑学的观念和方法,还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文化遗产学、人类聚居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1]。

4.2中华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结合

        山东东临大海,西部有大运河、黄河流经于此,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山东自古海陆交通发达,也使齐鲁大地文化交流、融合频繁,塑造了其多元、兼容并蓄的特质。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以后,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尊崇为国家的政治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上升为两千年来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仅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也建构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2]。

        钱穆(1986)先生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辉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山东人民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在面对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背景下,只有采取“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建筑历史观、文化观,也只有充分把握山东地区建筑文化的共性特征以及建筑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色,辨证地处理两者与建筑设计条件的关系,才能塑造出体现齐鲁文化、表征地域文化的山东建筑。[3]

4.3济南市的地域发展现状

        经实地调研,对济南老城区变迁的现状做以下分析: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泉水风貌,淳朴的市井风情,三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泉水文化”的底蕴。在很长的时期内,传统街巷成为一种文化,它们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4]。但是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与扩张的过程中,济南无数的优秀老建筑毁于一旦,始建于1919年的山东商业银行办公楼、“水清人和,一尘不染” 老济南的铭新池、济南天主教方济各会仁慈堂、有600年历史的准提庵等承载着济南人记忆的老建筑一一被拆,甚至享有“远东第一站”之称的津浦铁路济南站也未能逃脱厄运。在深刻反思老济南发展建设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后,济南开始向“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传统文化风貌回归。现在,济南泉乐坊、芙蓉街等一大批对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优秀建筑设计案例,渐渐成为了济南在新时期的对外名片。

4.4曲阜市的地域发展现状

        经实地调研,曲阜的传统建筑特色性发展已经成果显著。坚持大师指导不动摇,坚持城市风貌特色不动摇是曲阜在城市开发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中的亮点和特色,古建筑作为祖先留给现代人的遗产,应该完全的、甚至是无条件的保护。在保护历史遗产的过程中,曲阜市确立了规划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和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通过编制《曲阜市城市总体规划》、《明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明故城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系列规划,为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提供了规划依据。曲阜在城市开发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中,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建筑设计,按照“当代精品、未来遗产”的要求,引进国内外设计大师高起点设计,不求速度但求精品,使标志性、特色建筑成为曲阜的地方名片。另一方面,全力打造城市特色,建设一大批具有儒家特色、古色古香的新建精品项目,打造出更符合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新三孔”景区,使高铁新城与现代古城的风格相一致,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文化名城的魅力。

五.城市趋同与乡村消亡的现实问题

5.1城市文化发展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许多城市的特色文化逐渐消失,城市风貌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对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2001)指出问题的原因和后果,是由于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保护的价值认识不清,其品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许多保护和抢救工作产生了盲目追风、千城一面以及假古董的问题。城市历史文化是地方社会共有的宝贵财产和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是永恒的,可以沉积叠加但是不可替代[5]。近几年,城市文化发展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作为城乡灵魂的地域文化特征逐渐面临衰落和消失的危机。纵观国内建筑,千城一面、山寨横行、求高求大求怪求奢华气派,怪状盛行。而且,内忧之外,中国建筑界亦处在外患的包围中。中国近30年城市的大发展,既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浪潮,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乡村消亡运动[6]。

5.2城乡二元体制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不仅留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更积淀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古道巷陌、乡土民居之中[7]。乡村孕育了城市,城市应该反哺乡村。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却使得我国城乡分离、对立,城市和乡村截然地“非此即彼”。不仅如此,农村、农业和农民还被视为“落后”的典型代表,是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和障碍,是城市先进文明要积极改造的对象,乡村的价值被忽视和抹杀,城市对乡村形成一种“单向替代”的关系。

六.解决现代社会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6.1 通过调研考证,记录好快速流失着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保留好古村落、历史街区的传统记忆。延续地域建筑特色,提升城市形象,留住城市的文化之根。

6.2 研究成果可以为新型城镇的规划者、建设者以及管理等部门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建设能延续城市文脉,形成自身特色,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6.3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发掘出更多“藏在深闺中的瑰宝”,弘扬我省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重塑大众的传统文化自信心。

6.4 丰富新型城镇建设理论研究。

七.社会实践课题特点

7.1 发展特色文化,避免同质竞争

        项目系统研究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分析其影响因子及相关构成要素。山东省不同地区间的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加快发展特色文化,可以促使各地区依托其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

7.2 结合发展契机,探索创新机制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探索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中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创新的新机制。

7.3理解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自信

        现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忽略所产生的弊端日益显现,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所带来了众多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传统建筑文化自信心日渐颓废。因此本项目致力于全面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并不断丰富其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重塑传统建筑文化自信心。

7.4 建造新型城镇,呈现传统气息

        社会实践课题旨在当今城镇同质化严重的局面下营造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型城镇,呈现出传统古建筑所蕴含的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结语:

        经社会实践多方面的调研后得出,虽然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镇的发展却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造成千城一面,同质化严重的局面。

        传统总是要发展的, 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增加、不断减少、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未来。“济南模式”不可复制,“曲阜形态”应当推广,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建立起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更新的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实践,将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贯穿发展的始终,而不能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综合研究[D]. 天津大学, 2013.


[2]曹丙燕,谷晓妹. 齐鲁文化与新时期山东精神[J].理论探索,2011,27(1):13-17.


[3]沈中健, 赵学义. 齐鲁文化背景下的山东建筑文化概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


[4]孔祥娜,黄绳. 忆读济南老城区的特征民居院落[J].华中建筑,2007,25(1):209-211.


[5]张建华,张鹏. 历史空间特色凸现前提下的商业街界面景观问题探讨--以济南泉城路商业街中西段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1(1):30-35.


[6]杨保军,陈鹏,吕晓蓓. 转型中的城乡规划——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谈起[J].城市规划,2014,38:67-76.


[7]高宜生,邓庆坦. 传承地域文脉,守望文化家园—第十八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纪要[J].新建筑,2011(3):136




附:

         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现状调查问卷

                            (网络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您所在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想邀请您用几分钟的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帮助。

注:未注明皆为单选。

Q1:你的性别?

◻男 ◻女


Q2:你的年龄?

◻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Q3:你所生活的城市类型?

◻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及城镇


Q4:你所在的城市还有能体现城市特色文化的老建筑吗?

◻有 ◻没有


Q5:你所在的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新建筑数量多吗?

◻多 ◻不多


Q6:你所在的城市建设的新建筑是否与周边城市的新建筑是否外观千篇一律?

◻是 ◻不是


Q7:你认为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特色的建筑类型是什么?

◻望眼欲穿的摩天大楼 ◻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


Q8:你喜欢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建筑吗?

◻喜欢 ◻不喜欢


Q9:你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

◻应该 ◻不应该


Q10: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建筑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数 6316
阅读 2.4万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