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与思考
——以黑龙江省八岔赫哲族乡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在全国众多地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并以黑龙江省八岔赫哲族乡为个案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状况,对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深入探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宣传普及
前言
在当今社会,普遍的存在马克思主义陌生化、距离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普及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此现象,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曾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命题。基于前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习,本组成员结合问卷分析及实地访谈,调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广方法。与此同时,全体组员前往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落实行动,迎接祖国第一缕阳光,深入了解实践地少数民族对马克思主义接收程度的同时,希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并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人性化和本土化。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今中国的重要地位必须得到充分认识。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使其理论为工人阶级所掌握,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理论魅力,还必须经过通俗化、具体化,才能被人民大众理解,并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感受,也才能推动理论自身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也造成一系列社会不和谐的事件。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此类现象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正遭遇信任危机,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未能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即未能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政府官员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落实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提高政府公信力。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促进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当代中国,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一部分民众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怀疑。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动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能力。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紧密这种联系的纽带。黑龙江省八岔赫哲族乡的历史现实告诉我们,必须使广大少数民族掌握、信仰、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共产党也才能更好地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本组成员亲自设计问卷进行网络和实地调研,通过绘制关系图表,采用百分比法,并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所谓“接受”是指社会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外来事物主动或者被动的适应、容纳和认可的状态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接受主要是指心理上或思想上的认可、赞同,表现为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虽然不比外化为行为,但是是行为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接受的形式可能是社会个体由于喜欢主动了解而接受,也有可能是被动接受;最后,接受的状态受客观环境影响具有可变性,接受主体可能会随着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对外在事物的认可程度发生变化。
1. 网络问卷
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共14题,收集到来自各年龄段、不同城市的问卷多达149份。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对马克思主义 |
很了解 |
一般了解 |
似懂非懂,比较模糊 |
不了解 |
初中以下(共2人) |
0人 |
1人 |
1人 |
0人 |
高中(共18人) |
3人 |
6人 |
5人 |
4人 |
大学专科(共12人) |
1人 |
4人 |
6人 |
1人 |
大学本科及以上(共120人) |
11人 |
52人 |
43人 |
14人 |
预备党员(共7人) |
1人 |
4人 |
2人 |
0人 |
入党积极分子(共22人) |
5人 |
8人 |
8人 |
1人 |
共青团员(共94人) |
6人 |
38人 |
38人 |
12人 |
群众及其他(共20人) |
2人 |
10人 |
3人 |
5人 |
由数据可知,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偏低(与总体数据各个程度所占人数的百分比对比),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低于预期。
(2)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可程度
在本题中,92%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此外,其中超七成受调查者表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的引导意义而愿意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表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持肯定态度。
而谈及国内马克思主义与自身生活关系,只有极少数的受调查者认为几乎没有联系,从而间接证明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积极,十分认可。
(3)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程度
首先以此题调查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熟悉程度,近九成受调查者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不同程度了解。而从绝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接触过《共产党宣言》中更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大地位。
而在涉及马克思主义具体知识的题目中,随着理论程度上升,仅有74%、48%及26%的受调查者可以正确作答。理论程度越高越大,回答正确的比例越小。
(4) 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当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大都认同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它们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其二,当代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认知比较薄弱,即认知程度与认可程度不匹配,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2. 实地问卷
经过一系列的问卷发放与统计,所的结论与上述基本一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可但了解程度不深。
三、对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思考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况的调研(数据如下图1、2),组员得出结论:想要在当代中国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创新方法、提高效率。结合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的感受及所提意见,本组成员总结三个方面的方法如下。
1. “感兴趣”——把握理论宣传普及的分众性和实践性
根据调查超过九成的人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兴趣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生活无关,脱离现实。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应当注重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分类施教和反应民生。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方法是“分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因此,理论宣传普及必须从不 同群体的知识背景和接受习惯出发,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理论需 求、理论困惑和理论“兴奋点”,从而增强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我们要十分注重理论宣传普及对象的全覆盖,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教、分层实施。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内容要反映民生
群众对理论是否感兴趣,取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联程度,取决于理论能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收入差距、就业、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使大多数人获益,增加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2. “易接受”——注重理论宣传普及的生动化和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包含着深奥的理论,而且很多理论还比较抽象,这也成了阻碍大众化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要注重生动通俗,及使用大众语言,结合大众文化。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风格是生动化
理论能不能吸引群众, 取决于理论是否具有时代特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就是必须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时代,同时又反映科学文化进步的新的实际。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新闻媒体面对广大基层群众宣传党的理论需要直观、生动、形象。一方面要生动,用经典案例和重大故事教育群众。另一方面语言要简练,我们要根据宣传对象的具体情况,高度概括、凝练为四言八句、顺口溜等,让充满深刻科学内涵的理论大众化,做到深入浅出。二、利用大众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顺应大众的审美趣味及接受方式,做到“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可以鼓励社会上形成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风俗习惯,开展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形式要使用大众语言
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认同,取决于理论是否符合大众语言表达方式和民族习惯。理论通常都具有学理化、系统化的特点,比较专业和抽象,广大群众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和相关专业水平的限制,很难理解相关论著。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精华部分分散在这些论著中也不利于大众集中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一、转换话语方式,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要善于归纳、概括,多使用中国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加以引申和发挥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二、把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内容提炼出来,化繁就简。出版发行群众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小册子,用群众最熟悉的语言来阐述其深奥道理,使群众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3. “有氛围”——坚持理论宣传普及的制度化和多样化
由调查可知,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宣传演讲等,这种方式比较单一而且存在局限性,而通过网络新媒体和电视媒体这两种途径的人均不足半数。这启示我们在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制度化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有效载体,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氛围。
(1)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体系
a. 健全社会文化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传播工作。另一方面,杜绝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公开传播。再一方面,严格各类文化单位报批制度。
b. 建立严格的网络环境的监管制度。对各类互联网站刊载新闻、开办论坛等社会关注的栏目,以及电子邮件、手机“群发”短信等行为,各有关部门都要完善管理办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c. 加强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制度。对理论武装工作的成效进行多种方式的综合性评估,鼓励先进者、提醒后进者。
(2) 探索新颖、活泼、多角度的宣传方式
a. 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理论宣传普及既需要“面”的覆盖,也需要“点” 的深化。我们要善于运用“点”的示范作用,激励、引导和 推动“面”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我们可以培养和树立一些典型模范,如“雷锋精神”等,对这些榜样模范进行适当的表彰,更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当中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
b. 综合运用多种有效载体。网络、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都是很有效果的平台和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如建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专项网站,出版传党的先进理论的图书报刊和通俗读物,建立出版图书信息间的沟通、调研和反馈意见等市场化的机制,通过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小品、歌舞、知识问答等娱乐形式将主流价值观在电视节目里予以表达。
您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 或导致学习马克思主义兴趣下降的原因有(多选): |
其他 | ||
A |
理论脱离现实,空话套话太多,针对时效不强 |
66% |
时代发展速度太快, |
B |
教育水平差 |
24% |
|
C |
与就业毫无关系,浪费时间 |
36% |
就是不愿意背 |
D |
自己本身不感兴趣,学了也白学 |
46% |
没兴趣 与现在所学专业无关 |
E |
其他 |
3% |
表 1
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主要有(多选): |
|
A |
课堂教育、宣传演讲等 86% |
B |
网络新媒体 40% |
C |
历史资料(书籍、纪录片等) 63% |
D |
电视媒体 45% |
E |
其他 |
四、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应用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人口流动的复杂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基于对黑龙江八岔赫哲族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八岔赫哲族乡的具体实际,做出以下总结。
1. 黑龙江八岔赫哲族乡的代表性
八岔赫哲族乡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东北部140公里处,黑龙江下游南岸,东部与抚远县接壤,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集居地之一。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市抓吉镇(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
八岔赫哲族乡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有驻军和村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而赫哲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赫哲语,但没有文字;他们是渔猎民族,有随之应用而生的渔猎文化,如鱼皮画等;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萨满教,他们认为万物有灵,有着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他们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歌舞等。
基于对这些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军民共建和少数民族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是否有影响的思考,我们实践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实地调查。
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路径
我们实践团队在抚远抓吉赫哲族村走访了许多村民,在集市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进行了调研,采访了村委书记、村长、妇女主任,在同江八岔赫哲族乡与八岔乡驻地连队指导员张老师,尤桂兰老人以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交流。发现如下问题:
(1) 八岔驻地连队与赫哲族人关系密切,军民共建时有发生,军队对民众有很大影响力。
(2) 群众知识水平较低,有很大一部分村民识字,学校学生稀少。
(3) 村干部重视党建和脱贫工作,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下乡干部对基层党员党支部的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4) 群众更关心生计问题,对民族文化传承抱有极大热忱。
(5) 赫哲族的民族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毫无影响,且他们已经基本汉化,说汉语,写汉字。
(6) 近九成民众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小时候,或是老师提及,或是长辈教导。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宣传路径的思考,我们认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以下措施:
(1) 贯彻落实干部下乡政策,发挥下乡干部对基层党支部的指导作用。我国边疆大部分地区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与中央距离较远,政策落实的较慢。带动农村发展,切实扩大党对农村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影响力,加强其对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在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切实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军民共建这一途径的传播。利用驻军对民众的影响力,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引导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发挥榜样作用。
(3) 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保护赫哲文化结合起来,做民众“感兴趣”的事,用民众“易接受”的方法。
(4) 加强教育建设,提高民众知识水平。在社会各界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鼓励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普及氛围。
(5) 大学生下乡也可成为宣传一助力。经我们实地调查发现,赫哲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十分友善。但前提是大学生本身就对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有充足的认识并足以达到宣传的水平。并在不冒犯当地习俗的前提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