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重温创世神话史诗,传承非遗优秀文化——《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与保护

重温创世神话史诗,传承非遗优秀文化——《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与保护

2018-10-13
版本 v2.6.1
字数 32819
阅读 3万
721
云协作成员 10
开问网
管理者:
告:
查看公告

一、社会实践调研项目介绍

1.实践团队

西南财经大学“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

2.实践地点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

3.实践时间

2018年8月28日——2018年9月2日

4.实践目的

实践队通过采访“活袍”,并对采访过程进行录音和拍摄;拍摄“活袍”现场主持祭祀仪式;对阿昌族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相关历史文化展馆进行调查和采录;与梁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非遗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以及文献、音视频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式,多方位全面深入了解阿昌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历史渊源,故事详情,社会功能价值,在阿昌族人民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传承现状和保护工作,以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制作《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纪实宣传视频,撰写《遮帕麻和遮咪麻》文学价值浅析文章等方式,来达到记录、传承、保护和宣传《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社会实践目的。

二、社会实践调研项目背景介绍

1.活动地点

聚居于梁河县的曩宋和九保两个阿昌族乡的山区和半山区,极少数聚于半山或半坝地区。本次活动我们将活动地点定在梁河县九保乡和曩宋乡的阿昌族村寨。两个阿昌族村寨都坐落在半山,根据实际情况和合理分析,我们将提前联系车主接送,并于白天深入村寨采访,并进行调查和资料采录工作。

2.《遮帕麻和遮咪麻》现状分析

阿昌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是云南省梁河县著名的民间文学,早在2006年 梁河县的遮帕麻和遮咪麻就已经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

【文化瑰宝 】

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说,不论是唱诗还是白话故事,内容基本一致。故事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制服洪荒、创造人类、智斗邪魔腊訇而使宇宙恢复和平景象的过程。遮帕麻和遮咪麻不仅是阿昌族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而且也是所有寻常人家的护佑之神和阿昌族祭祀活动的主掌之神。 《遮帕麻和遮咪麻》作为一部叙述创世的长诗,形象地反映了人类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状况。故事中的盐婆神话是古代西南民族游牧文化的一块"活化石"。《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文化发展的一座丰碑,阿昌族将其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其内容宏大,情节奇异而又曲折生动。在阿昌族社会,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史而被解读与传承着。

【世代流传】 

 阿昌族人口有三万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曩宋和陇川县户撒三个阿昌族乡。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动中,要念诵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亲戚、娶亲迎候媒人时,要边歌边舞跳窝罗。开头的唱词为盘家谱,首先唱颂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使族人得以联姻并繁衍传承。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一种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古老宗教仪式,1993年5月德宏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阿昌族节日名称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三月二十日举行,节日时间两天。阿露窝罗节期间,在宽阔的舞场上竖立起节日标志,其顶部架设着一张弓箭,箭直指苍天,象征着遮帕麻用它来射落魔王腊訇制造的假太阳,青龙和白象代表吉祥如意。过节时,阿昌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的民族盛装,翻山越岭,汇集到舞场。先由"活袍"在标志前焚香念诵古老的祭词,杀一只红公鸡用以祭祀遮帕麻和遮咪麻。然后大家入场跳阿露窝罗舞。

【现状分析】

阿昌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仅三万多人(2010年数据),主要分布于云南和贵州。大家可能对于四万的人数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拿西南财经大学所在的成都市温江区来说,2016年数据为49.87万人,温江西面的成都县级市崇州,人口为67.03万人(2016年数据),而西南财经大学仅全日制在校生就有22600余人。50年前,“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故事家喻户晓,阿昌族男女老少都会口头讲述。如今,由于懂阿昌古语的人越来越少,能说唱史诗的“活祀”(祭司)原来仅有8人,如今更少,古老的创世神话正濒临消亡的危险。阿昌族人口少,遗留下来的文化也更显珍贵,同时保护难度也很大。《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长篇叙事诗,记录的是远古时代的创世神话。在阿昌族人的心目中,《遮帕麻和遮咪麻》大概就和《山海经》在汉族人心中的地位一般,它讲述的是关于人类的起源以及发展的愿望,也记录了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场景。神话对于人类而言,是对于过去未知的猜疑,是古人对摸不清楚的东西的幻想,是关于生存来源的一种探索。可当下《遮帕麻和遮咪麻》却面领着巨大的流传困难。阿昌族和很多的少数民族一样是没有自己民族的系统化的文字,《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流传主要依靠口口相传。阿昌族人在这么多年的接受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中,改变了很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人们追求融入现代社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境遇。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懂得阿昌语并且能够记住《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梁河县现属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农业县,政府发展的重点是如何使民族脱贫,而更多的重视经济发展板块,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在文化宣传和保护领域,较为欠缺。梁河县所在的德宏州提出了“建设特区、开放前沿、美丽宏德”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利用边境的地理优势来发展的经济方面。梁河县的“1234”发展思路中也提出了脱贫攻坚、旅游文化的两大重点。依照梁河县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地政府将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关于《遮帕麻和遮咪麻》这类的少数民族文化将更多的与经济发展挂钩。旅游业的发展势必给梁河县带来机遇与挑战,阿昌族文化保存会受到冲击但同时也不失为机遇。

三、社会实践调研项目目的及意义

1.项目目的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由经济大国到文化大国的转型期间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深,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被暴露出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理应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改变家乡、建设家乡时,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的融合和长远发展。《遮帕麻和遮咪麻》作为云南省地区最具魅力和鉴赏性的民俗文化代表之一,它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实践队规划的此次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文化纪实保护活动,希望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来记录队员在梁河县所见的阿昌族文化,并且以纪实视频、资料整理、非遗歌曲录音的方式来向西南财经大学的师生展现这一个独特文化的风貌。从《遮帕麻和遮咪麻》出发,带动大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实践队筹划的本次非遗文化宣传活动的活动目标有两个:一方面希望向学校师生乃至社会展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风采;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在校文化宣传活动来为阿昌族文化保护和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带来影响力。

除此外,实践队在深度了解《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基础上,挖掘其重要价值,结合传承难点,为《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项目意义

2.1传承中华文化,推动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文化发展的一座丰碑,阿昌族将其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遮帕麻和遮咪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口传文化的代表,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2.2增强大学生保护传统文化意识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以西南财经大学为起点,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现状,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对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起到推动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3合适有效的宣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究文化与旅游产业,文化与人们精神需求的关系,努力发掘口传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振兴家乡的经济发展。《遮帕麻和遮咪麻》等民俗文化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在民俗文化的长期有效发展的同时,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四、社会实践调研项目活动记录

1.活动路线

本次活动在两个阿昌族聚居地开展,即位于云南省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的九保乡和曩宋乡。
以下是我们的活动路线:

        8月28日18:30从成都双流机场乘坐飞机—— 28日20:30到达腾冲,转乘客车前往德宏州梁河县——28日22:00抵达梁河县鑫盛宾馆——8月29日8:00乘坐小型客运车出发——9:30到达九保乡勐科村委会小龙塘自然村,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袍”先生曹明宽——11:30观赏、拍摄曹爷爷夫人的织锦技艺——13:00来到阿露窝罗广场——15:00,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甸宣抚司署——17:30返回梁河县鑫盛宾馆(整理文稿视频,下一天实践活动规划)——8月30日9:40到达曩宋乡关璋村“活袍”先生曹连文处——11:00,与阿昌族姑娘共舞,参观阿昌织锦馆——14:30在《遮帕麻和遮咪麻》传习馆采访曹连文先生——16:00参观阿昌博物馆——18:00返回梁河县鑫盛宾馆——8月31日9:00来到梁河县文化馆——16:30前往九保龙塘村——22:00返回梁河县鑫盛宾馆——9月1日9:00前往梁河县中心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15:00返回梁河县鑫盛宾馆——9月2日整理图片、采访音视频、采访记录等资料——17:30乘坐客车前往昆明——9月3日早上8点到达昆明—19:00乘坐飞机,20:40到达成都双流机场——活动总结和活动成果整理

2.实践活动过程记录

“重温创世神话史诗,传承优秀非遗文化”——Action,我们在路上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也指示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发展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某些非遗文化正慢慢走向消亡。



为了传承与保护《遮帕麻和遮咪麻》,8月28日,西南财经大学资助管理中心“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跨越1390公里深入来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踏上了追寻阿昌族先辈们用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凝聚的创世神话史诗的路途。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遮帕麻和遮咪麻》民俗文化保护之旅就此开始。



八月二十九日上午9:30,在梁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非遗工作人员尹改春老师的陪同和协助下,实践队到达了九保乡勐科村委会小龙塘自然村,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袍”曹明宽。在与“活袍”的深入交流后,实践队获悉了《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历史渊源,史诗内容,传承形式以及在阿昌族生活中的应用和具体的仪式过程。与此同时,完成了对采访“活袍”的录音拍摄工作。



在采访曹明宽老人结束之后,得知他的夫人是织锦传人,我们便向老人请求观看织锦的制作过程。老人穿着阿昌传统服装。我们随老人来到了阿昌二层小楼的二楼阁楼上,只见一个大型的织布机器摆在楼梯旁边,老人坐下熟练地拉起木质器具的横把,再用手将彩色的线交叉、上窜下绕手灵活的缠绕着,每完成一次高难度的绳线的缠绕,老人就会将架在斜前方的的横把往下拉,为的是让线的缠绕更紧实,让制成的布也更加的结实。彩色的织锦作为一种阿昌的特色工艺备受人们喜欢。



下午13:00,实践队来到了阿露窝罗广场,参观了《遮帕麻和遮米麻》纪念宫和永和古庙,在纪念宫中见到了传说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雕像,拜读了《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创世故事。对阿昌族人文、自然环境和《遮帕麻和遮咪麻》纪念宫、永和古庙进行了调查和资料采录工作,进一步地感知和学习了阿昌族的传统文化。



八月二十九日下午15:00,实践队前往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遮岛镇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南甸宣抚司署。在尹改春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其公堂、会客厅、议事厅、正堂、五进四院等按土司衙门等级布置的建筑群,了解南甸宣抚司署的由来,并对这家刀龚氏土司以及宣抚使权位职能进行深入明晰。府中各楼都让队员感叹不已,威严的太阳门、与人类发展有息息相关的联系的大象楼、华丽的戏楼、幽暗的牢房等每一处都牵引着历史的深处。队员随后认真阅读宣抚司署中标有的详情介绍,增强对南甸宣抚司的细化了解,感知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



八月三十日上午9:40,“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和尹老师一同来到了曩宋乡关璋村“活袍”曹连文处,与曹连文老先生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其美先生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的促膝长谈,梁其美先生提到,“‘活袍’数量已经由当初的8人锐减到如今的3人(曹明宽先生,梁其美先生和曹连文先生),而且‘活袍’之间不谈论关于《遮帕麻和遮咪麻》的话题”。实践队进行了录音拍摄工作,对《遮帕麻和遮咪麻》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上午11:00许,实践团队在尹老师的陪同下去参观了当地的织锦馆,抵达织锦馆就看见了换上了漂亮的民族服饰的阿昌族姑娘们。她们热情地邀请团队成员和她们一起跳起了阿昌民族舞蹈——“蹬窝罗”舞。舞蹈有些类似于藏族锅庄舞,大家围成一个圆形开始载歌载舞。







舞蹈结束后,我们进入了阿昌织锦馆,参观了阿昌族的织锦与当下的时装元素结合设计成的特色礼服。礼服在保留了阿昌族民族特色的情况下又增添了独特的风格,织锦馆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展览的礼服在昆明参加过服饰设计大赛并且都是得过奖的作品。这些华丽的礼服都有很多的订单,深受大家的喜爱,价格挺高昂的。



下午14:30,在尹老师的帮助下,“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邀请曹连文先生来到了《遮帕麻和遮咪麻》传习馆。在尹老师的详细介绍下,实践队对传习馆的由来和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一番调查和资料采录结束后,开始了上午未竞的采访拍摄工作。曹连文先生提到,“没有《遮帕麻和遮咪麻》,就没有阿昌族”。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民族,热爱民族文化的睿智的老人形象。不由得想到阿昌人民感伤地说,“银幕上没有阿昌人的形象,广播里没有阿昌人的声音,舞台上没有阿昌人的音乐,作品里没有阿昌人的生活”。曹先生的耐心答疑和传授使得实践队收集到了关于《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第一手较为完备的资料。




八月三十一日上午9:00.“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来到了梁河县文化馆,拜访了非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春菊老师,与杨老师就《遮帕麻和遮咪麻》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从历史渊源到故事梗概,从价值功能到阿昌生活中的应用,从传承现状到保护工作,引发了队员们对传承和保护《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深入思考。其后,在杨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从非遗办取得了部分与《遮帕麻和遮咪麻》相关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



下午16:30,实践队驱车来到了九保龙塘村。曹明宽先生正在为龙塘村村主任家主持一场“接灵”的祭祀活动(“接灵”指将阿昌族嫁出去过世后的妇女的灵接回娘家供奉七天,是在第七天的黄昏开始“接灵”的祭祀“活袍”吟唱,连夜吟唱至第八天早晨),实践队对部分“接灵”的仪式过程进行了摄录,并且与“活袍”和当地村民共进晚餐,实践队成员切身体验了阿昌族的风俗习惯——饭前大家共饮酒以示尊敬,“活袍”不离席,其余人不能停下筷子等。饭后,实践队对“接灵”的祭祀由来和具体的仪式过程有了详细了解,晚22:00返回住处。



9月1日上午,“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去往梁河县中心养老院看望老人。活动伊始,实践队到各个房间问候老人,主动积极地帮助敬老院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工作人员随后组织老人们坐在一起,团队成员将带来的糕点分发给各位老人,另一部分成员前往厨房为老人们切洗水果并将其分发。在老人们享用之时,队员们坐下与老人们交流谈心进行互动陪伴左右,也表演了小节目逗他们开心,大家其乐融融。活动尾声,全队去往了养老院种植养畜的地方进行参观,与管理之人交流,熟悉老人们平时的饮食健康状况。临走之际,工作人员和老人们都来送行表示特别感谢,全体实践队成员深受触动,与他们挥手相别。







短短四日的社会实践活动,忙碌紧张地行程安排,从“活袍”的采访摄录到阿昌族自然、人文环境和相关历史文化展馆的调查和资料收录,从聆听请教到体会感悟,从查阅观摩到切身体验,“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对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有了深刻的认知。文献图书、照片、音频、视频,实践队获得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的魂,是我们义不容辞纪实宣传的文化硕果。即使在进行紧张而忙碌的社会调研活动,但实践队成员仍不忘在调研活动结束之余给梁河县弱势群体送去关怀与温暖,陪伴孤寡老人。实践队全体成员至始至终都秉持着“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青年品格。

五、社会实践调研项目成果介绍

1.《遮帕麻和遮咪麻》纪实宣传片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记录片

我们在梁河县文体广电文化旅游局和村委会的协助下,深入探究少数民族阿昌族同胞们的民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遗产文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通过在非遗办收集相关文献、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实地考察阿昌族同胞们的生活习性,调查和采录阿昌族相关历史文化展馆,采访活袍(阿昌族祭司)等活动方式,寻找相关素材,拍摄《遮帕麻和遮咪麻》宣传片;同时,我们也会对阿昌族同胞的民俗文化(居所,服装,食物等)和聚集地风景进行取材,制作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记录片。我们希望通过《遮帕麻和遮咪麻》宣传片和社会实践活动纪录片能将阿昌族同胞的文化带回西财,让广大西财师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感悟阿昌族文化魅力,唤醒人们保护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也为阿昌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遗产文化《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与保护注入新鲜的活力。

2.撰写《关于阿昌族神话史诗的调研报告》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获取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聚集区的第一手非物质遗产文化《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现状资料,结合所学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情况,对《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现状作出合理的分析。撰写《关于阿昌族神话史诗的调研报告》,为阿昌族同胞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与保护献计献策,为梁河县的精神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3.论文《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文化艺术价值浅析》

《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口述文学的代表作,是阿昌族民间文学中灿烂的一枝奇葩,是阿昌族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它作为早期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质上是对自然的一种综合认识,囊括后期发展的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其风格独特,内容丰富。《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作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阿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产生到广泛传承。从不断加工到长期保存始终与全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直到社会高度发展、科学文明的今天,《遮帕麻和遮咪麻》仍以宗教“圣经”的主要存在形式渗透在阿昌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规范和影响着阿昌族人民的思想行为。《遮帕麻和遮咪麻》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价值功能在阿昌族人民社会生产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撰写论文《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文化艺术价值浅析》,对宣传阿昌族同胞的民俗文化有着推动论证的作用,对西财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对“遮帕麻和遮咪麻”的魅力认识有着引导和解惑的作用。

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西南财经大学ACTION志愿服务队在沣沅弘(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赞助下,组成了“改变自己,改变家乡”三下乡实践队。此团队中有多名云南省籍的学生,为了促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阿昌族的文化建设,有效传播阿昌族同胞优秀的极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挖掘和运用自己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开展了2018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重温创世神话史诗,传承非遗优秀文化——阿昌族“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与保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在建设家乡的进程里贡献我们自身微薄的力量。

我们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此项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得益于:

(1)实践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在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前,我们在活动联络,活动行程安排,活动内容以及安全措施等各个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规划,这为我们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在组成三下乡实践团队前,我们充分考虑了项目完成条件,招募了合适的队员,从工作统筹、财务、物资、联络、安全管理、宣传多个维度对项目可完成展开了辩证,组成了“人人可用,人人必用”的协作团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是有效取得目标成果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3)团队成员的积极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和自身才能。

在采访“活袍”,对阿昌族自然、人文环境和相关历史文化展馆的调查和资料采录工作中,紧凑的行程安排、丰富的活动内容,早上七点起床,晚上零点过后才能睡觉,乘坐客车上山进村,白天到晚上不间断的穿梭于九保乡和曩宋乡的相关展馆,虽然很累,但是实践队成员积极主动、谦虚谨慎、做事认真、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任务和目标。

(4)梁河县广电文化旅游局非遗办和《遮帕麻和遮咪麻》传承人等的支持和帮助。

此次社会实践调研项目活动得到了非遗办和阿昌族“活袍”的积极配合。非遗办工作人员陪同实践队下乡进村,积极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活袍”积极配合采访、录音和拍摄工作等,这些保障了实践队能够顺利高效开展活动。在此,我谨代表“改变家乡 改变自己”三下乡实践队向活动过程中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相关人员表示感激。

当然,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尽善尽美,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与不足。

(1)首先,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权限问题所致,我们微信推文发布宣传不及时,这是我们事前考虑不周的问题。

(2)其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相关活动成果形成得较晚,临近开学,没有及时处理好活动的后续工作。

(3)最后,无论是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是活动后续工作里,都存在少部分成员活动积极性不够高,纪律组织性欠缺的现象。

总之,虽然存在不足,但是活动总体情况不错。我们较好地完成了预期任务、取得了目标成果,实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正在加载……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 动态
  • 大事记
展开
0条评论
更多评论
关联云协作
回到顶部
分享群

分享到微信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