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读书笔记.林徽因《彼此》

是小陈同学
关注
收藏

"我们只要都为信仰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我们在这生是如此艰难,死是这样容易的时候,彼此仍会微笑点头的缘故也在这里吧?"

      民国时期,可谓百花齐放,众多艺术流派蓬勃发展,梅兰芳,徐悲鸿,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穆,胡适,徐志摩,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大师。而林徽因正是民国时期中国女性建筑师,建筑学家,作家,诗人的重要代表。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关于林徽因的第一印象,其综合评价也可以说比萧红,张爱玲更显得全面。但是最令我钦佩的,是她对于祖国的热爱,如同钱学森等著名的科学家一样,她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国家,而不是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去守腐朽的三纲五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丰富的阅历和家庭因素给了她足够的眼界和远见,更赋予她崭新的思想,独立自主的民主意识,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这篇《彼此》是我从网上买的林徽因作品集里收录的一篇散文,文章原载1939年,此时正值国家动荡,人民颠沛流离,自'七七事变'以后,祖国北方大部分民众向后方迁移,林徽因也去到了昆明,旅途之上一路所见也尽是国家之山河破碎,人民之颠沛不幸。

    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时代背景,讲述“七七事变”来临之后,人民生活之迷惘,不知当下生活如何延续,未来生活如何改变。这里奇怪之处在于人民饱受战争和流浪的洗礼,脸上却不见明显记载的痕迹。后来知道知晓这创痕已然不是极少数人独特的遭遇,它纵横整一个国土,整一个民族,是所有人都正在经历的。“大家都是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当这种伤痛成为所有人经历的事时,每个人的伤痛并不使彼此惊讶,相反的却需要笑一下,用这一抹微笑“帮助彼此咀嚼生活。”刚开始读这里还不是很明白在这样迷惘的情况下怎么能笑,刚好作者随后说到“在迷惘中人最应该有笑,这种的笑,虽然是敛住神经,敛住肌肉,仅是毅力的后背,它却是必需的,如同保护色对于许多动物,是必需的一样”是的,迷惘,迷离,伤痛,流浪,这一切都是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将来一段时间也还是要有的。但当这种感受成为所有人共同需要承受的时候,人们会用这种哪怕是出自表面的微笑,给彼此安慰,更算是给自己安慰,在这乱世生存下去。

       4.5.6段讲述当时民众对敌机从头呼啸而过的恐怖回忆。脑海里想起曾

经的故乡,去过的城市,全然变得陌生。文中用”地名"二字可谓暗示这些地方全都惨遭战乱破坏,早已充满了断壁残垣,一派破败。就像文中所说“那陌生的城市,在地图上指出时,你所经过的同他所经过的也可以有极大的距离。你同他当时的情形也可以完全的不相同”在这遭遇之中,作者再一次提到了彼此地笑笑,使人深思这“彼此“两字于文中与当时的民众的深刻意义。

     第7段讲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抗战爆发,各个地区的联系密切了起来,人民在自己的身份中,或为难民背井离乡迁移到大后方,或为军人执干戈以卫家邦,深刻体验尘土与血于国名之切身联系,每一寸山河,每一滴血的意义。

    第8段讲前线之军民疲惫,生活之状态仅仅处于睡与醒,饥与食,生与死之间。正如作者所言"生活只是一股力,死亡一片沉默的恨,事情简单得无可再简单"活着的人继续维持这股力,死去的人又活着的人堆积着更大的恨,于是在这恨生力,力变恨的过程中,让人民”惘惘地却勇敢地循环着“。我想这也是在那个年代,中国军民虽屡遭磨难但却仍然顽强生存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9段再讲后方人民生活之弛缓,生死饥食的距离模模糊糊的,好像是长了。生活凌乱,琐屑,人民目睹更饱受国家之危难,知道前线惨烈但似乎爱莫能助,唯求保住当下生活,感受不到前线英雄气概的浓烈,浑浑噩噩,大多是惆怅,郁闷,死气沉沉。作者在段尾再次提到“彼此的笑一下”,并进一步解释道“因为生活既不是简单的火焰时,它本身是很沉重,需要韧性地支持,需要产生这韧性支持的力量。”那么这股力量我们从何而来,它源泉是什么。是“平日均衡的理智”还是“超乎理智的冲动”?现在后方的人民现在后方“被缓的生活、紧的情感,两面磨擦得愁郁无快”,到底怎么才能撑下去让我们找到希望。

     作者借一个朋友之口回答了疑问,让他“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着血死去,他都觉得荣耀,异于寻常的,他现在对于生与死都必然感到满足。”这朴素情感的来源,正是“信仰”。

正如文章所说,信仰给予我们力量,更为我们储存力量。紧接着正是文中的精髓“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忍韧性的倔强?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都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我们在这生是如此艰难、死是这样容易的时候,彼此仍会微笑点头的缘故也就在这里吧?现在生活既这样的彼此患难同味,这信心自是,我们此时最主要的联系,不信你问他为什么仍这样硬朗地活着,他的回答自然也是你的回答,如果他也问你。”再次充分解释了所有的疑问,为何要笑?力量在哪,从何而来? 

     当我们如今回首这段往事也确如作者所说,当时的日子是艰辛的,颠沛流离的,布满了尘土,洒满了血,但是大家心里一样的热爱这个老国家,希望它越来越好。“客观的无疑我们彼此所熟识的艰苦正在展开一个大时代。所以别忽略了我们现在彼此地点点头。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

    整篇文章读完让人心旷神怡,想来也必定在那个迷惘的年代给人民带来了很好的鼓舞,使更多的人树立信仰,了解信仰,坚定信仰并开始实现信仰。全篇读完便瞬间明白了“彼此”二字的深刻含义,我想便是“同志”。不光是共同的信仰,更有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情感,所以彼此微笑,彼此安慰,彼此坚信。

     本篇文章用意深刻,处处都非虚笔,毫无无用之词,我作为一介晚辈,又不是专业学者,对作者的用意很难保证全部理解,甚至可能包含误解,所以希望读者还是多体会作者感情,领略作者的文学水平,爱国情怀,深入体会那个年代信仰对于所有人的作用,在借鉴到当下的生活中去得出自己一份感悟,这也是作读书笔记于自身的益处。感谢各位的关注,感谢支持,祝各位读者生活愉快,感谢。

字数 2476
阅读 8020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