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岐黄道心:解剖思维运动,解读心学的规律,让思维有迹可寻

岐黄道心
关注
收藏

null


心学的本质是人的思维规律,而思维本身是无形式,但一表达出来有了形式,这样必须在传播的理论形式中找寻无形式的思维规律。思维理论的是哲学与逻辑,但一说理论形式,哲学、逻辑等就以为是西方现代的学说,其实东西方一样的人,一样的天地阴阳消长,那些差别仅在于“名称”而已,哲学是道,道也是哲学,逻辑是理,理也是逻辑,古人就懂得的“名、实”,今人却仍然还困惑在其中。

逻辑可以说就是“道理”,事物的规律、规则。天地事物的规则是辩证逻辑,人的思维就是形式逻辑,而天地的规则又必须通过人的思维来反应,就是辩证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综合,这就是本文说的“逻辑”,是“道理”。

阳明心学的思考过程是逻辑的过程,从而理清“心学”的可操作的过程。现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等门类的理论、包括传统经典等是人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前人的思想和经验总结,目的是传递、为实践服务的,本质都来源于现实。然而在如何实践、如何综合利用这些成果,却没有明确地将实践过程所需要的理论应用讲透彻。并不是否定曲解前人的经验,而是在谈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用于实际的生活,而不是高谈阔论不着边际的鸡汤。

人们必须有理性的逻辑思考,而不能只有感性的自觉。那么就容易在客观与主观之间徘徊,正确与错误交杂在一起。有原则同时也要有方法,阳明心学所言的天理与人欲的方法在内表现为天理与人欲的形而上的思维内涵,在外则体现为是否有正确的“形而下”理论依据,即将思维内涵总结成为理论进行传播,一则有理可循,即道德经第一章“有名则观其徼”“形而下”这样才有迹可循,而不是仅仅靠感觉经验。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人的思维就是反映处理客观世界。古人称之“道”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天地之规则,可以是人类社会之规则,总之是客观存在的规则,古人说“道”,是无概念定义的客观存在,是形而上的,这是思维的原则。

因此之前的文章都侧重在思维的原则上,就是整体与客观的原则。因为没有原则,所有的方法都会走形,只有方法会混乱在思维结果。离开现实客观、整体的原则就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因为用方法的人的意志决定着方法的走向。正是由于方法、原则等等都为人的意志所影响,小到两个体的人之间的争议,再到法律、法规等执法行政等矛盾,大到宗教争端、国际争端,都会由于各自的角度包括利益进行推理、判断。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并且会在“术”的范畴内展开比较,而产生争议。

因此,离开了整体客观的现实就是矛盾重重的世界。《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世界本来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却由于看的人的立场与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了不一样。王阳明在《传习录》所说整体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无精粗没有差别,而是人之所见有精粗的差异,就如一间房,初时进来看到的是墙上的文章和楹联,包括一些柱壁,但事实上仍然是一间房。

个体对现实的、一致的客观的整体的世界,会由于站在各自的角度去看待,而观察看待之后获得的判断都是局限性的,就在于有的人也许看到了柱子、有的人看到了楹联,本来是用客观地察事物、分析事物都是人的理性所需要的,但矛盾在于判断之后,看到柱子的否定看到楹联的,看到楹联的否定看到柱子的,而当人心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时候,矛盾就此产生。因为他们无法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客观世界。

仍然是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瞎子一起去摸大象,摸到大象身体的说大象是堵墙,摸到大象鼻子的说大象是只棍子,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是条蛇,摸到大象耳朵、大象大腿的说大象象把蒲扇、像个柱子,而这群瞎子谁也不服谁,打成一团。

复杂的人类生命,中西医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而正统的医生会说,大象的这个部分象柱子,而中医黑、科学主义的教徒则只会说,大象就是柱子。

人所能表达的、观察的、都是部分的现实,不能把这部分当成现实的整体,这是意识的表达,意识对客观存在物质的作用。人类社会中为扩展人类自身能力、克服自身局限而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学科等等,都是局部地反映现实客观整体,并形成理论形式用于研究共同体,并产生了分科而学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用于研究客观规律的方法,不仅有不同学科内的“科学范式”,同时还有共同的方法,包括语言工具、数理工具、历史经验、实时验证、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等等,它们又与具体学科的方法交织。

而科学所要做的事就是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是用来解释世界,改变世界,而不是否定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

客观整体的外在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变化。就是参照物为“人”的观察的表象,既是客观表象,也是人的观察。

易者变也,也不变也。变都是相对的,只有“客观整体”是不变的公理。那么建立在公理之上的事物与规律都是相对“客观整体”的变。所以变是恒变,唯道之客观整体性恒定不变。

但观察加思维能一定能客观吗?所有的事物、客观的外在都需要人的反映。然而无未能脱离的是人的反映就必然有主观性,而将反映改变到思维意识中,需要有客观的工具,如实验、观察、语言、概念、逻辑、数量化等等分清意识所反映的事物是否是真实的。可工具客观依然在人的使用,而有“人欲”的夹杂。这才需要“去人欲”而“存天理”。

必须认识到客观物质的存在和规律是不为人的意识所改变的,即是客观事物的统一性的物质性质,这是“不变”的原则。因此事物不依意识而改变的“不变”存在,以物质性为“不变”的参照物时,那么相对于此“不变”则“变”则为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时还有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变“。

用人的意识方法去认识“不变”的客观物质存在与变化的规律的”变“并利用物质的存在与变化,而改变物质性质的而“变”。一部分形成理论而为“科学”的道(这又可能成为了理论性的“不变”,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部分是应用道的可用的术的“变”化,而成为“技术”,“科学”与“技术”也是整体的,因科学而用技术,技术证科学,也就是道与术的关系。

所有的客观的工具来描述“道”,如何使“道”为用则是“术”的范畴。亦是“人之变”,科学、哲学、技术、人文……都是“人之变”。易者变也,也不变,均在于参照。客观之变,需要人去感受与领会。客观不变因人变,则变的是人,任何不变与变都需要人的思维的变与不变。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整体客观的存在在于人的正确把握,如何能正确地把握就在于正确地使用人类所总结的理论、创造的工具,也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途。“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由道而术,由术而道,最离不开的是心的思维规律,离不开的人的思维的原则。

原则是思维的方向,方法是思维的引导,这也是辩证关系,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有道无术则不行,有术无道行不远”

思维需要有心学的方向,还要有心学的方法。有道无术而不行,有术无道行不远。正确的逻辑,才能使思维在原则的指引下行得更远,因此有方向也需要方法,这是“术”。而思维规律在传统文化中缺乏理论化,即使《墨经》中有专门的篇章述说。因为理论的逻辑并不能产生逻辑思维,源于思维是实践的基础,已经写了多篇文章讲述了。但思维理论总结的逻辑学仍然是必要的,就在于教育传播,并使人构建完成逻辑规则,从而减少思维错误。

逻辑学虽不是思维逻辑的本身,但引导思维的理论仍应进入学习的视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可能离开它。当代的自然规律的学科进行通识教育,以及语文、历史等社会规律的学科,唯独少了自身思维规律的学科,这是教育的最大不足。而前面的各类学科都必然的离不开的是思维规律。

名家,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代表,就是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作为研究讨论对象的诸子百家学派,他们研究的合同异、离间白也就如今天的形式逻辑一般。最有名的就是“白马非马”的典故。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故曰:白马非马。”

还有如《墨经》“异类不比,说在量。”“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亲、行、贾,四者孰贵?糜与鹤孰高?虭与瑟孰悲?”不同的类型是不能进行对比的,是因为衡量的标准不同。

更有太多的成语经典“自相矛盾”就是形式逻辑中矛盾律的例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逻辑递推关系,如《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因此不是古人没有逻辑思维,而单独形成成逻辑理论如《墨经》较少,思维是内在的,而不是理论形式存在的,形式的是逻辑学,非形式的是思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性的原则上一直保持并发展着。思维的整体性,分科而学是道及思维的分析化、解构化、理论化、语言符号化。内在才是本质,外在是表象,应用的本身是整体的。不是说得很复杂性,而是形式化的思维过程的复杂,而非思维本身,它是不可度量的。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古人的用词是“道理”,而逻辑学是理论化的规律,是学而不是用,但仍需要去学,去知道。但逻辑学没有说该如何去用,如何去思考,只详述分析规律罢了,这样当理论与实践脱离,就是学而不是何用。而几十年的当代教育却在这个通识教育上留下了巨大的漏洞,现阶段的初级教育及更高层的教度显然都忽视了这个思维层面的规则。

从阳明心学的良知,就是培养起正确的逻辑思维,而这个逻辑又不同于形式逻辑等等西方的逻辑学的内容,虽然吸收它们的概念等,但又不同,因为逻辑学太复杂,很多人可能都学不下去。但却是真正必须知道如何正确地演绎推理结论,应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这些错误的结论本身也是人的思维产生的,正确源于思维,错误也源于思维,就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分析化、逻辑化、符号化、理论化等等都是道的意识形式,是有名,是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术。原则有了,就需要有术到运用,有道无术而不行,有术无道而不远。

之前写思维的原则,就是不同地重复地“客观与整体的综合”。但如何应用,保证原则不会走偏,或者走向反面,就在于是否是正确的方法。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就是根本的方法。“哲学只剩下逻辑与辩证法。”因此逻辑方法是用的,如果只是为学逻辑,那么逻辑学众多的枯燥的概念与过程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正确的逻辑是要在应用中去领会,在应用中去学习才是真正的方法,就是“良知”本身,思维本身是内在的,而不是理论形式,将思维过程分解得过细只是学术过程,因为很多的程序都是交织在一起,整体性的,而不是分析还原的存在。如何使用逻辑方法,而不是学逻辑方法,是去了解思维规律,不至于错误。才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良知”。错误本身不是客观存在的错,而是个人的主观思维过程产生的非良知行为。

以下不同与其它逻辑学理论,仅把逻辑理论中最重要的东西抓住,少错,而不是去分析成为一个学科。逻辑的应用是在实践中去融会贯通,而分析过细往往将最重要的本质忽略。

 

正心诚意的思维开端

缺乏逻辑是现代社会中的通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分工得越细,而交往的越频繁就显现得更加突出。前者产生是由于知识细化,而使得融合的困难性也就越来越大,后者而是由于前者的矛盾,而使得不同行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知识结构等等在交流中产生,但教育的普通又让人们的自信力更加地盲目。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些科学理论、经验。

传统文化在思维的原则在把握住了,但在分析思维结构、理论建立上不足。当然这与古代等级制度有关,只有统治阶层才有学习的机会。教育方式倾向于言传身教的统一。而当代教育则是通识性质的,要形成理论传播,不同的教育形式有着不同的理论架构。

而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学习后构成自己的“知”,而这个自己的知是否会与客观的“知”进行重合,不重合就形成了“私欲”,重合就形成“良知”。这就是知的两面,需要正心,需要诚意才能克除私欲,天人相应。这是修身修心的过程,已经有专文阐述责已、明己、克己的过程。

然而有人认为没有那么复杂,却不知这是“自己知”与“说给他人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说的人似知,但说出表现出不知,这就不是知行合一了。还有些人已形成自己的知,逻辑性,进而对他人的知产生对抗,这就是正心诚意之过,没有进行现代语言环境来讲述道理,也是没有正心诚意,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传承文化不是复印传统,而是要将思维放在当代的语境下。

逻辑学就可以将思维的过程分析出来说给他人知,从正心诚意做起,先从“概念”说起。

首先说概念,比如逻辑,本文这里的逻辑的概念不同于形式逻辑学、普通逻辑的概念,但是用明确的定义,又会让人的思维被框定,不定义概念又无法进行交流,是不同的概念产生不同的推理结果,事实在这些每个人都懂,但真正到使用时就常常出错。

比如“中医”,在网络上争议的时候,概念就不同,主要是两种,一是中医理论,一是中医行业。中医理论属于学术范畴、科学理论;中医行业属于社会管理,社会学、经济学范畴。“中医”这个词,不在前后语境的限定下,具体含义的限定下的争辩讨论有意义吗!用中医行业中的一些现象攻击中医理论,这就是张冠李戴嘛。中医行业有问题,要解决的是人的思维,是教育、宣传、是管理层面等,而中医理论上可以讨论,但一定是限定在学术上的,用学术的讨论的方法。

“科学”一词,有时科学是代表一种学科的意义,如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医学科学,中医科学,中医是一种学科,用另一学科的不同理论来否定另一门类的学科也是正确逻辑?就如分子之间产生物质变化能事定分子之间有化学变化,这就是一类概念内涵错误的。

科学也是分析的方法,客观的方法的意义,如统计学、实验等等,这些方法却是研究方法,但如何使用那是要具体地应用,而如何应用就是概念内涵。而语言的表象是使用得越普遍,其内涵就越模糊。

不同语境下的语义不能混同。否则就会造成很多的歧义,不同语境下的词语也无法进行勾通,混乱的知识如果只是在相互的辩解中,各说各话都还只是口头之争,如果用到病人身上,是不是就会造成医疗争议?

常用来中西医争议的词语,比如,现代医学的血与中医的血,就有专门故意混淆的文,还有象说宫寒身上没有这个器官,象中药的毒等等。

作为“概念”在逻辑中的重要性显然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或者说并不知道真正地用上,在日常交流中产生矛盾,“正心诚意”就有用对正确的概念进行交流之意,概念性质混杂了,牛头不对马嘴,争论由此而生。以后在具体分析中医黑的各种言论中再具体地剥开他们混乱语义的具体行为。

中国语言文字的语义丰富,所以才要讲语义,在不同的语境下的不同含义,比如说“东西”,大家都知道有好多意思,不前后文对照怎么能理解,很多很多没必要再举例,所以语义与语境非常重要,更不用说用在中西医学术上的语汇,相同的词在不同的文章或句子的位置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是以前中小学语文都要学习与分析的,大多数人都在日常应用中所忽略,同一词不同的概念下的争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争议本身都是只是语言上的争议,逻辑谬误产生的后果。同时不同的,相同的词语,还具有感情色彩。同样的中医,对于中医人士来说,他认为这是中医理论,对于中医黑来说,是传统落后,是腐朽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可能又是神奇的,但又是不可相信的。

一些话术应用就可以特意地营造出传统的神奇的色彩。这也是不同词语,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体验的不同,所以说任何词语都离不开人的意思不同。要在不同的意识上,领会不同的词语,要前后相应,这也是传统文化所里面的诚意。在逻辑学里面虽然有词语的色彩,这个概念,但是,他却没有,将人的意识加进去,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人的意识对词语产生的反应,即使它分析的非常细。所以词语的概念非常重要,就在于逻辑学里面,他的情感色彩只是专注情感词语,而不是,一定的词语有多种感情色彩,在不同的人看来。这就又是词语的表象和内涵表象虽然相同,内涵却有不同,如何将表象。表象的相同与内涵的相同统一起来。

最后,再回头看语言表象、概念、内涵的不同的现象,“我想要过过过过过过的生活”,领会上面的文章,不只是看到现象,而不知本质,正自己的心,诚客观的意,同样是心学思维的两面。

良知心学是逻辑分析归纳的结果

意识能动性不是只靠感觉,不是只有经验,不是只有理性,而是综合的过程。它既不仅有分析的过程,也有归纳,分析与归纳是同时存在。也是整体存在原则的“无名”,开始了思维的起点,是一生二成为阴阳,成为矛盾辨证,成为二生三,天地人,生成对天地万物的认识,生成万物的属性分析,性质分类,然其要一也,而归纳最纳成为人的思维的整体性。整体是自然存在的特性,而思维是分析的特点,同时需要回归自然的整体性,是思维的必经过程,才有了”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传统自然科学将自然分成阴阳,分成五行,也同时是哲学的属性分析,在西方哲学中称之为自然哲学或朴素哲学。而作为阴阳五行的表述,是朴素的,而作为思维的分析能力,是没有朴素和非朴素的区别,都是人类理性分析的能力。

逻辑学中将分析成为性质与属性,性质是特质的构成,属性是物质的关系。但不论是传统的分析,还是现代的分析逻辑,概念、性质、属性等等都是人类认识自然万物的方法,是人类理性思维观察事物的方法,本质都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分析后使用的概念的不同。

就如之前有写的文章一样,阴阳五行的本质与物质意识一样,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哲学抽象,本质都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理论化成果,不能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厚此薄彼。自然哲学在具体的事物上的应用,如阴阳五行用在中医理论中是实践的方法,阴阳五行用在占卜迷信之上的方法是道与术的关系,不能因为用法的不同而否定其的“道”的哲学本质、抽象本质。它们与数学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应用于科学、与用于赌博的不同而已,从人的思维本质来说是无差别的理性。

最能体现人类的抽象思维的可以说就是阴阳五行,先说数学。看到物体,抽象归纳出1、2、3等,这些数字来源于自然,然后再通过抽象定义,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数学运算,加减乘除,再到小数、分数、再到极限、积分、统计等等,演变为数理逻辑,成为了逻辑的符号化形式,而应用于各行各业,也有东西方不同的数理逻辑形式如珠算、算学。

阴阳五行,同样也是抽象规律化的自然事物,归纳成为了阴、阳、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并有相应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演绎、推理形式,进而应用于相关行业,这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形式。

都是源于与自然的归纳演绎,只因当代人无法应用阴阳五行理论,而不知这些理论的本质来源。更有甚者,有科学家说。“将阴阳五行当成科学,他是崩溃的。”对此他的思维仅仅属于他的学科门类,而没有达到哲理层面,也就只能自我崩溃,就如同霍金的“哲学已死”的断言与爱因斯坦的“哲学是科学之母”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分裂。他们将科学、哲学分科而学之后却不知道人类的思维在其中起到作用。

性质属性是思维对世界万物的分析,归纳后形成的概念性、理论性。世界万事万物不是静态的、片断的,而是运动的、变化,这所有的概念中都必须包含而又无法摆脱的就是“人的思维”,却是西方、现代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忽视的,但在中国传统的学问中却形成必不可少的,人、心、思维、意、形而上等等表达。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事物的物质本质与物质的意识表述。

“常有欲以观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就在于用理论概念的形式是”有“,是形而下的形式、静态的表述,而必须在形而上的”无“、动态的思维中去思考领会运动变化的妙处。

中国传统的学问,虽然都有人的学问,由于综合有余而分析不足。阳明心学,找到所有理论、宗教、科学、哲学、文化、道德、法律、权力、经济等等一切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正是逻辑归纳演绎后的结果。不只是现象,还有更多的本质关系,而不是形式关系,需要人类的思维,这是人的社会本质。这就是在应用逻辑归纳,抽象后的判断结果,符合归纳方法。

因此谨记思维这些关系中所起的地位与作用,也就能全面地把握住理论形式的变化、各种科学、宗教、学说、道德等不过其中的变化尔。分析是理性思维产生的,理性、经验思维是共同存在的两面,先从经验到到分析理性,再从分析理性上升到新的理论经验的过程。分析理性的材料产生于经验思维,使人人都会相信自己的经验,而后又在经验下操纵着自己的分析理性,虽然理性思维过程会是逻辑推理性的,却又会被经验思维导向正确与不正确的方向,就是主观推理的过程。

而世间的矛盾,就是人的经验不同,观点的不同,而求同得同的是客观的整体,不同的才在于人的不同的认识,人对事物的抽象化、对事物的相同的表象进行不同的概念定义。

因此概念、性质、属性等是形式逻辑学的,逻辑学本身就是思维的规律,但仅仅是一门学科,如何应用是另一回事。就如同会背公式与会做题是两件事,是知与行的关系,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只有统一才是知行合一,只有会背公式同时还会用公式做对题才是知行合一,是真的知道明白,是心学的“良知”。逻辑学如果只知道逻辑的规则,却不能正确地应用于思维同样也不是知行合一,不是良知与逻辑的不同,只是不同的表述方式,不同仅在概念上的差异,而非思维的本质。

 

致良知过程就是逻辑判断的思维过程

之前写了良知的构成,就是用分析的方法,按个体的来源分一是与生俱来的部分,一是后天学习到的,与生俱来的是本能,是人具有理性的思维以及控制思维的能力,而后天学习的就是掌握这些能力的程度,学习得多,实践得多,那么掌握能力的程度就大,但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思维也同时在成长着,伴随着理性的能力成长。所以小孩子的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是在于其自控力很差,而表现出他的自我性。而成年人,自控能力强了,但自我的思维能力的同样也在增长,二者就成了理性的正反两面,良知与私欲的共同存在。

还有按良知源于客观存在的反映分一是自然规则包括各类自然学科,一是社会规律,包括社会规则,道德法则,社会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分析逻辑的应用,否则“良知”,会让人迷惘而不是所踪。

现今众多的良知说,将良知归于人的直觉,神秘化,却不知只是经验的过程也是逻辑,没有理论形式化的思维过程罢了。逻辑学是上述各类知的应用,包括有概念、性质、判断、推理、分析、演绎等等思维本身是良知的构成,也是致良知应用,从而更显得其突出的地位。

前面篇文章论述概念、性质则是逻辑构成的最重要的要素。而逻辑的过程,则是思维的运动过程。推理是对事物抽象、或分析后,相同的概念间进行比较,归纳是对不同的事物个体提取出相同的性质属性,是不同个体特殊,演绎出本质的差别,区别不同与相同的过程。都是需要思维的参与,因此推理归纳演绎,虽然作为逻辑学的概念,也仅是分析的概念不同,是在思维中的整体构成中。

思维必须先将客观事物分析、片断或抽象化,而后产生概念,而后产生比较、归纳、演绎,而后产生结论,因此概念与抽象是思维过程的前置条件,前二者都是思维人给予的,而不是接受者的,接受者只接过比较的过程,与产生结论。

如若传递者和接受者的概念、性质的偏差,其前提错误而导致判断的结果错误,产生各式各样的逻辑缪误。推理、归纳、演绎中往往较少过程错误,因为以语言、符号等表象形式所体现出来的表象形式易被发觉,而重要的概念与性质却是本质无法形式化,只能存在于思维者的思维中。

错误类型产生于思维中而非形式中,因此在于形式逻辑的定律要求这有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等等。逻辑三定律,同一律就是同一。不矛盾律就是不相容的二选一。排中律是相容的二选一,关系不能是中。同一、二选一、关系不能是中就是形式逻辑的实质,形式逻辑的真理,都在概念的明确。而不是似是而非,这又恰恰是语言构建。概念、性质、过程等构成了的逻辑判断,看到的只是过程,前两者概念、性质的最易混乱的逻辑思维的部分。

这些就是形式逻辑,也就是思维规律的部分。逻辑学是对人类的思维进行总结的理论化,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人类观察现实世界需要应用的思维规律。当一些国内科学史作将现代科学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逻辑体系,最有本身并不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而是总结出的人类的思维规则,并在此规则下去观察实验等的方法体系。方法体系本身的理论化形式,是正确的思维的外在表现,内在规则始终是人的内在思维中。却被中国科学学者认为是科学的来源本质,是根本的错误,把理论形式当成了科学本身是错误的,在于理论形式并不产生科学,而是人的思维产生的,逻辑学体系仅仅是人的总结规律,是外在的表现。

即使没有这些理论规则,科学仍然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因为我国当下的现代教育几十年都没有进行逻辑基础的教育,仍然有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也证实了科学是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这里不是否定逻辑学的传播作用,而是阐述科学的本质不是理论的外在形式所产生的。

如何判断概念性质的正确性,就在于辩证逻辑的应用。

形式逻辑是思维规则,是对人类思维进行理论结构化,并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通过结构化的形式验证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合理性,而非检查现实的真实性,不是不能反映真寮现实,而是对思维过程是否有效的检验的方法,是人类观察现实世界需要应用的规则,形式逻辑的目的是思维结构化、形式化,因此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化、片断化、形式化。

例如,桌子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开始形成了完整形象思维中,但用语言形式来表达就会说,桌子是用来放东西的,这就形成了桌子的功能部分的形式,桌子是四方四正的,就产生了桌子的形态;桌子是木头的,产生了桌子的结构存在等等,都属于现实“桌子是什么?”的片断、抽象了。这就是思维的“桌子是什么”的完整的形象与“桌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的差异。前者是主动产生的思维之象,后者是被动的、现实的经验反应,前者是完整的,后者是片断的。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形式逻辑的结构的外在性,而思维意识是现实的反映,那么“桌子的象”该如何构成,就是那么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提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当然也必须有人的思维规律,这样也就有形式逻辑理论所简述的规律。而现实的、真实的、理论化的逻辑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逻辑思维。


心学不是枯禅,是需要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进行整体融合

形式逻辑是思维的规律,辩证法则是现实规律的总结;形式逻辑是人类观察客观世界后总结自身如何思维的规则,而辩证法则是人观察客观世界总结合的哲学理论。后者是必须的思维方法,而理论则是总结规律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仅仅是人类思维总结的,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即使理论形式也是实践的检验。

而作为客观世界规律的总结形式,必然可以一种,比如甜味用语言形式的表达,是甜、是甘,是sweet,前者是本质,后者是本质的外面语言表现。这就是概念形式,与本质的内在联系,是一组辩证法的矛盾关系等等。

如定义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用上了形式逻辑应用的概念。而物质的特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又可以被人类感知到的客观存在(有的说是实在,但用存在更准确,实在就成了实体性质的,而存在则包括动态规律等也是客观存在但并不只是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还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等这些都是综合存在的,而不是以定律式的形式存在,需要理性应用,其应用的思维内在性从而构成了与形式逻辑的外在形式的结构性,才能构成完整体思维规律,称之为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整体。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只剩下逻辑与辩证法”这里“逻辑”仅是指形式逻辑,辩证法指辩证逻辑。

二种理论规律在应用中也是相互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只有形式化就产生理论教条化,仅有辩证而脱离具体的形式,也就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就落入“枯禅”而无法自拨的空谈,只有高调的说辞却做不实事的无益理论。

心学需要思维方法和思维原则的统一。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构成了心学逻辑思维的两个方向,前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由客观外在的整体由外至内而重构,后者是思维的规律将意识的内在规通过外在的形式、思维的形式来重整外在的客观整体。使客观规律通过思维规律而呈现,而思维规律同样又是客观规律的组成部分,并对客观存在进行形式的推演。二者也构成辩证关系、阴阳关系。将二者割离就产生了混乱的实践,如现实中的空泛的论述、谈天说地的鸡汤文字就是只有辩证没有形式的诡辩式的文字。同样只有形式逻辑而没有将辩证法应用于当中,则产生科学主义、教条主义,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的空谈结果。

辩证法的理论形式进行诡辩等等,用辩证法的外在理论形式,却不知辩证的目的性是实践而非辩解式的,论争只存在于语言形式,而实践才不能离开现实。辩证法是思辨与实证统一的方法,是深入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辩证法研究问题是深入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并且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有效的方法,它是根植于客观实际的,因此是必须坚持的。这里面就有矛盾规律,普遍与特殊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因此哲学原本就与科学是一体的,万物客观原本一体,理论源于实际,用实践来验证理论。

中医深刻的核心其实就是客观整体性这种哲学,没有其它,即使有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其实就与西医的实验结果一样属于靶向的,针对特异性的病证,成功率高低仍然被整体所影响。诡辩则完全是为了反对对方,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纯脱离实际的,对现实无任何意义,仅属于语言上的,叫非形式逻辑缪误,伪科普都是用这种手法。多看看一些诡辩,也可以学习避免主观,领会客观,锻炼客观思维。

诡辩方式有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你却不知道,诉诸信心,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诉诸传统比如占星、宗教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无关,诉诸权威,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等等,更有人身攻击等等都是一些脱离实践、证据、逻辑等方法,是伪科普常用的方法。


知行合一的逻辑就是思维运动的终点是实践

逻辑思维不能只停留于概念解概念,逻辑解逻辑,这样就会成为诡辩,流于语言形式,没有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学问必须要回到现实中去检验。心学逻辑这篇算是最后一篇,从思维的构建需要来源于客观存在到验证需要回到现实的客观一样。心学不是理论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去检验的真理。

虽然一直以理论性的论述,但这些理论都源于我的实践而进行的抽象化分析。这不是阐述的复杂,而是理论化的语言必须符合论述出来的本身都是片断的,只有真正去应用的才是整体的。论述就需要讲述者能明白用词,概念明确,这样接收者才能较好地传递经验。

思维是内在的,必须自己去做,去感受才能形成良知。良知的与生俱来是它的理性与经验思维自然存在性质,而不是思维过程的性质,而使这个能力的发生和发展是在实践运动中获得的。看到的理论,需要遵循理论产生的条件进行实践;获得的经验,需要重新回到经验的条件下,进一步地探求创造新的条件来验证新的理论,创造新的知识。

就如一盘菜,在没有吃过前是不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人吃过并告诉你是咸还是甜,但本质上没有品尝是无法领会滋味。这是实践,前人诉说纪录下的经验以及总结形成的理论,必须你通过自身思维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构成自己的经验,并在前人的思维上重构和实践,才能真正地获得他们的经验知识。否则就如没有品尝过一样,仅仅只是复制理论文字,或只在他们的文字上随意地演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实践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践行的过程才是真正学习。最近很火的流浪大师,对于他个人生活方式是可以尊重,但这并不就等于他践行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那而是他个体的私心,似乎是在进行他的环保理念,但却影响他人感觉而被人以为患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也不能因为自己认为是对的一定要别人去接受,而使他人感觉不适的方式,是”不仁“,也是一种无“无智”,不履职则是“不义”,在陌生人面前非议自己的长辈为“不孝”。他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他的自由,这些不是传统文化所传递的道德。看似侃侃而谈,实则是空谈,从阳明心学来说就是进入了“枯禅”,有些知,却不是真知,没有去做到仍然不是良知,不是知行合一。夸夸其谈是常见的现象,而网络空间的键盘侠充斥着每个角落,只知有学,而不知何用。

知行合一的实践性,以前也写过了文章,就不再论述了。实践和知行合一,是不是一回事,能领悟清楚吗?

逻辑是思维的运动,实践是人的自然与社会的理性活动,都需要在客观的规则中运行,才是真正的良知。以上都是论述需要如何去做,而不是传授良知的知识。心学本身就不是知识,而是人的思维过程,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领会,才能真正地将良知得到掌控,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而致良知。


完善的教育应有心学地位

心学逻辑的过程,思维运动的起点到终点,就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过程。它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过程。每个人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早上刚睡醒,是不是要看一下看时间是否到了上班时间或是到上学时间,这难道不是逻辑判断吗,你起床,你是否要穿上一件衣服,感受一下气度是适宜,这里面就有判断。不要把逻辑看得多么高大上和机械,那是将“逻辑”当成为了“逻辑学”。这些日常自然使用判断不需要形成语言概念,而是直接思维的内在层面,因为心学也是内在的,而不是理论形式的,好象只有直觉就不是判断了

把良知当成不可琢磨,说良知就是直觉,是没有将直觉的过程拿来分析而已,经验但同样可以上升到理论再回到经验嘛,直觉经验也是逐渐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你没学习过时间表达,你怎么会去判断时间早晚,不要把逻辑看得多么的高大上。古人没有分析思维的过程,但并不等于就不需要将分析展示出来。展示可以明确,分析而明白才能更好地传播,而不是玄化。

回到良知的产生,所有的事物来源于外在,科学知识,只有去思考了才能理清内在的规则与过程。就如中医黑们,没有学习过中医又如何知道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断、选方用药的过程。这就是思维的内在性,而不是逻辑的概念理论性。也写过了中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思维的例证。中医经典需要跳出文字,不被文字所局限。

传统文化传播不能从现代学科门类中去汲取经验,沉迷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抱着晦涩的古文,以文解文。经典是古人论述的思维,但不是让后人去重复他们的文字,是要在文字中找寻到真正的天道、天性的规则,而使用上,让普通人都能用上。更不是在古文中去寻求一种心理满足,就如网络上对“流浪大师”的趋之若鹜。那不是思维的过程,仅仅只是个人追求外在的物欲,只是换了个名称,因为他们所追的是学问的外衣形式。

古代经典可以阅读,需要建立起这种客观整体的思维原则,不论是儒道佛各家经典都源于对世间万物的抽象总结,没有任何更高贵的智慧。真有所谓的神,那么“人人可为圣”就成了伪命题,那么传统的经典也就错误的本质,不再是天人相应,而是天神相应。传统是可以继承的,不是膜拜的,可以有以前的表述,也可以有现在的表述。

正是存在着传统表述的各作解释,也各有理解,这样就不适应当代的语言环境,需要有新的方式进行描述,而其中的内涵并不会有差别,只要源于客观整体本身。这也就是佛道儒的经典同样有其它的形式,也与其它门类的哲学是相通的,只要原则不变。

由此也可以看到当代的教育同样也只在传授理论,而缺少了本质的、思维规律的理论传授。基础教育中根本就没有逻辑思维的课程,有辩证唯物主义也当成了政治思想,而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只在学习的实践领悟思维方法是有缺陷。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仅灌输,学而无法致用,学的只能是应付考试。而如果能加强思维教育,同时适当减少其它课程的课时数量,会很大程度的提升整体的思维水平,而不会让学生厌学而减轻身心压力,而不是仅仅口头的减负。而更有思维的原则,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数学是符号化衍生,远比逻辑抽象,通过符号化将程形象化,使思维的内涵客观、分析、形象化,减少主观性的错误。然而生活中更多的判断过程是无法符号化的,因此更需要加强教育,将思维规律理论化通过通识教育培养起正确的思维过程,教育不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养思维。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传习录》

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本质是传播思维,传道授业,传道在先。本篇目的是发现逻辑错误,因果关系的混乱,这也是辩证逻辑的作用,发现内在矛盾,从而使有行动推行的作用,才是真正逻辑的作用,就是实践。要有心学的地位,不是在推崇唯心主义,恰恰是现阶段所表现出的名为唯物主义实为教条主义、科学主义式的唯心主义,比理论形式的崇拜,将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当成真理的实质来崇拜,其本质是唯心主义,而非辩证唯物。其产生的根源就是根本没有思考人类思维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的各种拜金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等的现象,没有从思维上全面地认识意识的客观性和意识的客观化的整体要求,这些表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然产物,但需要人自身能力去克服,否则必然成为社发展的阻碍,而科学、经济等等的发展必然交织着人与人的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的另一方面,减少阻隔发展方向的力量就是増加前进方向的动力。因此认识“心学逻辑”可以说是加快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即使在社会稳定的形势下,那些阻碍力量会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减弱,然而它们的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心学的本质是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规律都源于外在的输入,尽早建立起正确的逻辑思维规律,对社会、对生活、对世界观等的建立才有正面的作用,而不是仅靠生活经验的竖立,而其后所建立起的经验则夹杂着更多的错误以至于构成影响其一生的世界观而难以改变。而虽然在教育阶段有着知识的培养,但正确思维方法的培养却极其欠缺,以至于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在为人的教育上做文章,是缺少可操作性的思维细化。而现代思政教育也同样是采用大而化的宏观教育,却乏思维的细节规则,无法把握心学的本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字数 15743
阅读 9668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